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独家!枣子带你深度了解在CELL发表高水平论文的!

※发布时间:2017-9-10 22:55: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得知论文被接收,没有觉得特别兴奋,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步步研究最终水到渠成的结果。”谈起刚刚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的论文,显得很平静。“当然还是高兴,能被《Cell》接受,也表示我们的工作得到认可。”相比于最终的结果,他更享受于平时的积累和收获:“研究的过程很让人享受,每一个发现每一个进步每一个过程都会带来兴奋。”

  追求水到渠成,是一贯风格。而这种看似自然的水到渠成,并不是信马由缰的偶然,而是根植于对整体思的精密部署和对细节的完美掌控,历经千锤百炼才达成的绽放。

  这次发表文章中使用的研究材料叫“地谷”,这个材料,颇具传奇色彩,从1997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材料是当年陶家风老师那一辈从其他地方引进回来的,具有高抗性,水稻所很多人都研究过它。”

  这个材料也是李仕贵教授当年做博士论文的材料,而李仕贵教授的博士论文《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标记定位》2000年成功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开创了我校第一。“我的硕士论文其实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师从周开达院士、朱立煌研究员和李仕贵教授,的学术之起点不俗。三位导师对待学术的严谨、也深深影响了他。水稻所打开眼界做学问的风气更是让他受益匪浅。

  师从朱立煌老师完成了博士学业,博士论文依然做的“地谷”材料,在朱立煌老师、李仕贵老师和师弟尚俊军的通力协作下,先后成功克隆了两个抗病基因,但这两个都是小种性抗性基因,不具有广谱抗病性的特点,“它为什么具有广谱抗病性,我就想把它弄清楚。”2004年他赴美先后在大学-欧文分校、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著名植物病理学专家Pamela Ronald教授的指导下,继续从事水稻抗病性研究,研究期间,他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绩,先后在PNAS、PloS Biology等国际上发表论文多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项。

  “经过多年的积累后,重新来审视地谷这个材料,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2010年在决定回水稻所组建水稻重大病害理论与应用研究室后,他就委托李仕贵老师帮他准备材料。2011年回国后,新的研究正式拉开帷幕。一投入就是6年。

  地谷是少数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材料之一,然而这类抗性背后的作用机制一直不清楚。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开广谱抗性水稻背后的秘密。

  “发现一个新东西、新现象,就有好奇心,想去知道根源,愿意想办法去找答案。”在看来,科研就像解密一样,投入其中就能享受到乐趣。“这个世界非常奇妙,但是都有规律,只是我们不晓得规律在哪儿。在我看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相对的,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是有现象、有本质,都需要抓住现象,去看本质到底是什么。”

  重新着手攻克,开始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他抛开经典的图位克隆方法,使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从1000多个相关基因中确定3个候选基因,期间要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我们这个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才得以展开的。”介绍,国内外对不少水稻都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提供了基础。他们将地谷和基因组已经测序的66份非广谱抗病水稻进行分析,终于发现了这个处在极易被忽略部位的具有广谱抗病性的天然变异位点,这是地谷具有广谱抗病性的重要原因。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当年,郑有良还是农学院院长,有一天,直接到办公室来找他,第一句话就问:“我是园艺的,想考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生,可以不?”郑有良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可以!”当然,他的这个不假思索的回答也是受到自己导师颜济先生的影响。颜济先生经常说美国一位世界知名小麦育种专家就是杀猪匠出身的,跨专业也并不。

  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的笔试,在面试时,由周开达、荣廷昭、郑有良等学术大咖组成的“豪华”阵容面试团,集中火力考察了。表现相当优异,“不能说考察他本科学的茶学知识、作物方面的知识,他答得上来,他就很优秀了,而是他对问题的反映敏锐度,他的思维能力很优秀。”郑有良当时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将来肯定会有所作为。

  “陈老师具有很强的科研思维能力,我们每个周都要进行工作汇报和读书汇报,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对于学生实验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他总会提出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每次读书汇报结束时,他都会一一进行点评,在他点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极强的科研思维能力,从中让我们学会到了很多。”今年刚毕业的博士生周晓钢说。

  写文章不能凑字数,要体现逻辑思维。试验台面要整洁,药品物品用后要及时放归原位。就连到田间,喝水的塑料瓶他也要求同学们写上名字,免得混淆。喝完的空瓶子不允许随便丢在田间地头,要一一捡起来,集中到垃圾桶扔。至于采样时,不小心掉落在水田里的小剪刀等器具,则一定要求摸起来,因为可能会伤到人。

  “他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要做就要做好,做到极致。”周晓钢说。

  读书报告、实验进展报告每周举行,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准备,“开始有人以为其他人做了报告,自己就可以走走过场,结果陈老师就一一点名要求学生提问和谈读文献的体会,做的不好就会被,这下大家紧张起来,再不敢应付了。”硕士生袁灿说,“陈老师经常讲,运动员要比赛跑100米,平时就要训练150米。平时的严格要求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满满都是“感谢”二字,感谢学校、感谢水稻所、感谢同事、感谢国内外的专家、感谢各中层单位、感谢团队家属,唯恐有所疏漏。“这并不是个人的成绩,而是团队的殊荣。”

  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受到的帮助和支持充满。“走到现在,我受到关爱太多了。我的义父李明宽小时候救过我的命,而且一直鼓励着我、关心着我,没有他的恩就没有我的今天;中学期间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中度过,中学的班主任老师、物理、化学等任课教师们以及学校领导对我相当好,他们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送我上医院,关心我的身体和学习;在川农的时候,周开达、李仕贵、黎汉云等几位对我关怀备至;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求学期间朱立煌先生对我精心指导,陈受宜先生、翟文学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美国博士后工作期间,博士后导师在科研思维、论文撰写和实验室运行管理方面对我进行了系统性指导,让我在科研综合能力上得以大幅度的提升。我回国工作期间,这几位对我的工作一直特别关心并给予鼎立支持。”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跨专业考研时,他的回答很简单:“那个时候川农茶学还没招研究生。”而之所以选择作物遗传育种,师从周开达院士做水稻研究,只是因为“我们学校的作物很强,而水稻是粮食主食。”家住农村的他天然对水稻研究有种。

  出国期间,与李仕贵老师一直保持联系与合作,也一直在关注学校的发展。当学校面向诚聘英才的公布后,李仕贵老师第一时间告诉了这个好消息。虽然此时已经晋升为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项目科学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回母校创业的心意更为迫切。“我就是想找个工作,可以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他低调而谦逊。

  学校也为他干事创业营造着有利:300万引进人才启动经费、150万杰青培养经费,为他启动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学校还特意为他配了三个助手,李仕贵教授也把最优秀的硕士、博士分到他的研究团队支持他开展工作,充实实验室人手。

  推荐:

  

关键词:文学论文发表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