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西北大学举行了学术出版交流活动并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借此机会,我们整理了近期西北大学在社科文献出版的精品力作,以飨读者。
本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从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西部蓝皮书)是第十九部。
本书以“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为研究主题,全书分为“总报告”“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专题研究”“西部地区省域乡村振兴研究”3个板块。其中,“总报告”包含2023年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24年经济发展目标预测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专题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目标与实现径,以及围绕西部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西部地区省域乡村振兴研究”主要从省域层面对西部十二省(区、市)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进行研究,并提出实现径与政策。
《叙利亚发展报告(2021)》是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第四部关于叙利亚的年度国情报告,对叙利亚、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介绍与分析。方面,2020年,叙利亚处于三方不对称的割据状态,国内形势进入“没有战争,没有和平”的僵持阶段,和解困难重重。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粮食危机,持续的电力、燃料严重短缺,叙镑急剧贬值,外汇储备告罄等问题突出。外交方面,叙利亚外交有所改善,但面临诸多挑战。此外,报告对叙利亚农业经济、文化事业、国家制裁、基础教育、难民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资料数据客观准确,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哈萨克斯坦蓝皮书》由西北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丝绸之研究院和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暨年度重大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
《哈萨克斯坦发展报告(2022)》是有关哈萨克斯坦国家年度发展情况的综合研究报告。总报告从整体上分析了哈萨克斯坦、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分报告对哈萨克斯坦的、社会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专题报告则对哈萨克斯坦面临的风险、交通物流业与中欧班列、中哈关系、中哈经贸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展望;此外,本报告附录部分还系统梳理了哈萨克斯坦人口数据、中央预算、外贸指标、大事记等资料。
本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为社会人士了解哈萨克斯坦最新发展情况和研判哈萨克斯坦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集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唐代文学的接受史与史研究、域外唐代文学及文献研究等。
《南亚史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辑刊,初步计划每年出版1期。本刊专注历史研究,鼓励跨学科视角、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学术个性与学派意识。主要刊发关南亚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栏目设置有南亚古代史研究、南亚专门史研究、南亚文明史研究、南亚史学理论研究、外论译介、学术史及书评等。《南亚史研究》将致力于发挥学术界的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有效回应国家和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我国南亚研究的学术繁荣,助力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国别区域研究的发展。本辑栏目有特稿、南亚文化研究、南亚社会研究、南亚研究、南亚经济研究,共收录了8篇文章,单篇文章篇幅较长,其中特稿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特点、理论与方法,其他栏目讨论的问题有《梨俱吠陀》中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联系、古代印度的雪山、巴基斯坦女权主义与妇女运动、印度帕西人的慈善事业、印度哈里发运动、孟加拉主义发展道及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整体而言,本辑收录文章学术水平较高,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北非国家摩洛哥为例,围绕摩洛哥自1956年以来稳定性问题,从、经济、社会、安全及外交等多个领域出发,探讨摩洛哥国家治理的内容、实践的径、主要特征及最终效果,并将其置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来分析其对于研究、理解阿拉伯国家发展和地区稳定的意义。本书既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国内学界有关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学术研究,又能为新时期中阿全方位合作、助推“一带一”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研究。一是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体系,建立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理论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论述数字基建、“宽带中国”试点、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阐述人工智能通过知识溢出,推动邻近地区制造业研发强度增加,形成知识创新溢出效应。三是测度数字经济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把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四是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推动数字经济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五是以新发展为指导,从企业、产业和区域视角研究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径,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和草原丝绸之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生态是文明演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背景。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进程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秦汉时期生态的考察、理解和说明,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主题。《秦汉时期生态研究》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气候变迁、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植被等方面论述当时的生态条件,也分析了“影响秦汉时期生态的人为因素”和“秦汉人的生态观”。“生态与秦汉社会历史”也作为一个专题有所说明。作者还在“秦汉时期生态的个案研究”题下就若干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秦汉时期生态研究》可以说是第一部中国生态史的断代研究。《秦汉时期生态研究》作为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时期生态研究”(项目编号:00BZS009,结项鉴定等级;优秀)的最终,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后,作者的后续研究,若干学术新见纳入了增订版。初版九个部分中,在起绪论作用的第一部分之外,其他八个主体部分都增加了新的小节。初版原有结构有个别调整。各部分内容,也实现了疏误修正、观点更新和资料充实等方面的改进。从原则,重视考古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之学术风格的表现来说,增订版也有升级版的意义。
基于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思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思想、制度及制度变迁思想,本书以经济思想史视域对中国百年来各时期的分配制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各时期社会背景、分配思想、分配制度及其实践的梳理,剖析中国百年分配制度的演化机制、脉络、特点、逻辑及现代价值。本书认为中国百年分配制度演化是中国以制度呼应时代命题的动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思想与制度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与创新过程,是中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用制度对各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运作过程。百年来中国分配制度历经不断变革和创新,助力各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村改居”社区治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有效实现社区治理转型与发展,成为全国各地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本书以我国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以空港新城基层社区治理为个案,在全面总结空港新城在土地征迁、回迁安置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求我国“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转型问题,并就如何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书对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系统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回溯,阐述了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虽然其金融属性及金融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其以普惠性、智能技术融合性、金融服务的低成本性、监管的复杂性等特征与传统金融模式相区别。正是这些特征的存在,其快速发展无论对宏观经济金融体系,还是对微观经济运行,均会产生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书在对数字金融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分别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商业银行运营、居民收入消费四个方面,对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研究,期望对数字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1861年以后,迎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工业从竞争向垄断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本书以工业垄断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探讨了帝俄晚期工业垄断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同时以微观角度选取了纺织、石油和冶金三种垄断程度较高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工业部门作为考察样本,具体分析纺织、石油和冶金工业部门中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全面和客观地这一时期工业垄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秦汉时期是中国交通史进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本书总结了秦汉交通道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三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2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并以栏目专家撰写的“主持人语”作综述与导读。入选论文经过栏目组初审、主编复审和同行专家的外审评议,力求在宏富丰硕的年度学术中,略其繁博,集其清英,摘选最具问题意识与原创思想的汇于一刊,展现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本辑“学术文摘”转载论文60篇,“论点摘编”转载论文105篇。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我国自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至今,先后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这些国家级新区在扩大对外、综合配套试验、海洋经济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方面先行先试,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方位扩大对外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本书从经济原理、发展规划、经济数据、政策发布等多角度对现已批复的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了解家级新区在基础条件、新区架构、战略规划、发展线、产业布局、建设推进等方面的普遍做法、一般规律和相互差异,总结每个国家级新区在发展中的创新之处、独到之处和特别之处,最终期望为各个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提供助力,尤其是为陕西西咸新区的战略决策、规划调整、产业引导、效率提升、效益提高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
《中国历史文摘》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创办的学术文摘,每年一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卷主要从2022年出版的相关史学期刊、高校学报以及综合类期刊中,精选对中国史各时段、各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创新见解的精品力作,从整体上反映一年来中国史研究在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现中国史研究的与前沿趋势,旨为推动当前中国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本书所收41篇论文,多刊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教师的原创性。作者运用新视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对前人研究的追踪分析,对牵涉历史进程重大问题的探幽索隐,对过往被忽视的微观问题的考证辨析,对已有结论的商榷争鸣。全书旨在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推动中国史学科的纵深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