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夏竦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臣,他一生仕宦四十余载,几经沉浮,在北宋、军事乃至文学领域均留下了一定的影响。囿于各种原因,夏竦曾被人诟病,并不断层累地形成“世之奸邪”形象。 夏竦的历史形象并非一开始就是“奸邪”,在北宋石介作《庆历圣德颂》之前,士人对夏竦还持有相当好感,认为他“资性明敏”、学识渊博、才术过人。庆历新政后,夏竦的形象迅速发生重大转变,由士人眼中的贤臣良士转变为“大奸”“妖魁”,其形象跌入谷底。进入南宋以后,夏竦的“奸邪”形象被进一步放大,虽然有少部分士人持有与主流不同的观点,对夏竦的境遇或抱有同情心理,或认为夏竦为人贤良,但这些观点终究淹没在大潮之中。元明清时期,在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夏竦的历史形象已经可以与秦桧等历史上人所共知的相比肩。 夏竦历史形象的变化既与文化背景和个人的品行有一定关联,又与兴起和南北文化冲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夏竦作为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是导致其历史形象发生改变的根本性因素。在个人品行上,夏竦生活奢靡、急于进取、、怯于用兵等行事缺陷迅速成为士人的切入点。事实上,夏竦这些令人诟病的品行,有些虽是真实存在,但放置于时代背景下却是不足为怪,有些则是被夸张渲染,过不至此,有些更是被凭空,真实性值得商榷。在兴起的背景下,夏竦虽才术过人,然而其行事特立独行,无所,不合准则,故而为家们所不容。最后,夏竦出身江西,又与王钦若等所谓交好,在北宋南北文化冲突的大下难以避免陷入冲突的浪潮之中,鉴于当时的权掌握在北方士人手中,作为南方士人的夏竦自然难以得到美誉。 通过梳理夏竦历史形象的演变脉络,分析其历史形象转变的内在根源,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夏竦,了解宋代士人文化冲突,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界对江西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