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川出事了“学术不能关起门来做,一定要和国内外的学者交流”。著名学者、原大学教授杜维运讲这番话,是在最近的《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出版座谈会上。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杨晓燕介绍,这套新近推出的论丛,是50年来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有《妇女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生活与文
化》和《生命与医疗》等14册,“云集了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然而,《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在二十余年来海外华人作品回流祖国的出版过程中,并非孤案。今年连续策划出版了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许倬云的《从历史理》和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等重量级作品的策划人吴兴元,对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出版作品的热潮做了一个大致的回顾:一类是1949年前在就已经成名的,比如钱穆、萧公权先生等;一类是1949年前在,其后在海外完成学术训练的,比如许倬云、何炳棣、汪荣祖、杜维明和成中英诸位先生;第三类是20世纪80年代从出去的,比如陈丹青和巫鸿等。
书评人羽戈则认为,海外中国学者特别是港台学者在出版作品,可以分成三大派,钱穆、黄仁宇、汪荣祖等先生这样由历史切入的一派;主义一派如殷海光、林毓生、张灏、钱永祥等;“新”则有、杜维明、唐君毅、徐复观等,“还有李敖、龙应台这样单枪匹马的”。
“大历史观”、“数目字管理”,这些乃至一般大学生一度津津乐道的话题,缘起于历史学家黄仁宇著作的畅销。虽然他1947年就去了美国,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任教,一直到病逝,但许多读者都似是而非地称之为“学者”,这或许和他的众多作品多在出版,并由转到有关。
给黄仁宇带来卓著声名的《万历十五年》,版早于版,最早还是由画家黄苗子介绍给中华书局的。那个由黄仁宇的老友廖沫沙手写书名的32开本小,1982年5月第一版印了27500册,当时的定价只有9角3分钱。开篇第一页黄仁宇的叙述就别开生面:“这一年(1587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黄仁宇的写作让读者感叹:“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
不过,黄仁宇著作在的真正热销,是由三联书店实现的。三联书店副总编潘振平向笔者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在《中国时报》连载,“他看历史的视角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就介绍进来了”。1992年2月,三联书店出版了《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随后,《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视界》、《地北天南叙古今》、《关系千万重》陆续推出。2001年,三联书店为纪念黄仁宇逝世一周年还出版了他的《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
潘振平说,黄仁宇的作品是“长销”而非“畅销”,“《万历十五年》在我们三联书店陆续卖出了20多万册。”他还补充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在做‘海外中国学人丛书’,其中杜维明、陈鼓应等先生的作品当时在学术界反响很好。”
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严搏非也认为黄仁宇的热销只是相对的,“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一本《人论》就卖了70多万册”,“孙隆基去年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写得很通俗,但在我们店里也只卖了3万多本,卖得比较好的还是李敖,虽然他很复杂,但他有些研究还是认真的。”严搏非特别强调《士与中国文化》和林毓生《中国的意识危机》对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重大影响,“还有杜维明,他当时在出版的作品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把《万历十五年》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先生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以及中国知识边缘化问题的论述对20世纪90年代的影响也不小”。
1967年起定居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被很多人看作是华人学者热销的“第二波”。目前,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钱穆作品系列”有近10种,如《湖上闲思录》、《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国史新论》、《中国历代得失》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先生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潘振平说。
策划编辑吴兴元最近连续策划的许倬云《从历史理》、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更是让我们目不暇接,“《从历史理》是商务的繁体版和版同时出,日文版和韩文版的事宜也在谈。接下来我们会出他的《中国社会史论》等其他著作”。
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教授,引介了相当多的海外华人学者中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第一流,“我引介的这些学者从年龄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代,老一代的是夏志清先生,中间一代是李欧梵,青年一代是王德威”。
夏志清是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人,1947年赴美前求学于大学,1951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东语系中文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两部力作奠定了夏先生在汉学界的地位,前者首次给予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以文学地位。
今年7月,经由陈子善引进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简体删节版,在耶鲁大学的英文版44年后,花落复旦大学出版社,“夏先生那么早就强调作家许地山受教影响,在当时我们还是不便谈的,虽然今天可能已经成为常识了”。该书上市4个月已经卖出5万多本。此前两个月,陈子善和严搏非入股的三辉咨询有限公司,与新星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夏志清的《新文学的传统》。
刚从哈佛大学退休回科技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著有《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现代性的追求》等。岳麓书社、上海三联书店、苏州大学出版社等都出过李欧梵作品的中文版,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过他的《寻回文化》、《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和《清水湾畔的臆语》等。
今年9月,由陈子善引介到新星出版社的李欧梵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文版上市,“20世纪70年代,他就写苏曼殊、郁达夫等作家,而当时我们的研究还一片荒芜。”
李欧梵的《我的哈佛岁月》也于5月份打上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徽标。江苏教育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席云舒告诉笔者,“李欧梵已经授权我社陆续出版他的作品集。我们正在编的有李先生的《我的音乐往事》、《我的电影经典》和《西潮徊想》。”
《上海摩登》虽然也遭到了一些人对李欧梵“旧上海”研究的,但它无疑和时下兴起的“城市研究热”合拍,令许多“文化小资”爱不释手。李欧梵力捧“无厘头”周星驰,甚至去年10月与周星驰进行两场正儿八经的对话,更是让的“小资”们备感亲切。
“他们中文的感觉非常好,因为他们不读二流三流的翻译,他们的写作可以作为中文的典范。”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郑树森教授也被发展为席云舒的作者。
接替李欧梵教职的王德威教授,目前也在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国际汉学青年学者会议”论文集,“已经编好的有《想像的本邦》和《文学行旅与世界想像》等。”王德威的见识,通过他经常发表作品的《读书》就可以略窥一二。今年8月号的《读书》上,王德威如是评价王安忆以出租车抢劫案为背景的最新长篇《遍地枭雄》:“王安忆写韩燕来(小说主人公)和他的车子之间的关系,平实流畅之极,但也隐隐透露寓言意义。《遍地枭雄》的这一部分,日后一定会不断引起读者将其和老舍的经典《骆驼祥子》(1937年)对比。”这样的判断着实让国内读者耳目一新。
目前尽管海外中国学者作品引介到内地,还存在着个别作者的版权不清、删改能否和是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等难题,但“去”无疑会是一个潮流。在商务印书馆、北大出版社等均有作品出版的学者龚鹏程,已经担任北师大特聘教授,他说:“我们对中国文化毕竟还很有热情,来我们刚好可以打开一个新天地。”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