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争议与怀念:温儒敏笔下的静园什么样

※发布时间:2018-10-27 13:11: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文系五院居东侧3座院落之中,坐东朝西。进单檐垂花朱漆院门,拾级而上,是个大院子。右边一古松,蟠曲如盖,常年青绿。左边桃树几株,幽篁数丛。门内侧两花架,垂满紫藤,最引人瞩目。到春天,院门被一串串紫藤装点得花团锦簇。盛夏来了,枝繁叶茂的紫藤又把院门遮盖得严严实实,从外往里看,真是庭院深深。还有那院墙和南厢背阴屋墙上满布的“爬山虎”,也是五院的标志物之一。灿烂的时节在深秋,红、黄、绿三色藤叶斑驳交错,满墙挥洒,如同现代派泼墨。盛夏则整扇整扇的绿,是透心凉的肥绿。顶着太阳从外面踏进院门,绿阴满眼,顿生清爽,即便有烦恼也都抛却门外了。

  踏过院子的石板小径,便到了正厢门,朝上看是两卷红蓝彩绘重檐,下为连排的朱漆花格门窗,庄重大方。进屋去,上为木雕天花横梁,下为紫红磨石地板,往左或往右都有环廊,再拐弯,是一个个分隔的小房间。二楼结构和地下大致相同。整个楼宇全由砖木构设,没有炫耀的装饰,却有内敛温和之氛围,让人亲切放松,毫无感。

  五院南侧还有一小门,出去,又一个园子,是后院,和哲学系所在的六院相通。后院毫无章法地长满了侧柏、加杨、香椿、水杉、石榴等各种植物。哲学系杰教授曾很留心做过调查,这里的植类居然达到三、四十种,简直就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小植物园了。因相对封闭,平日少人问津,园子有些荒芜,却更显幽静。有时看书写字累了,到后院伸伸懒腰,活动活动,容易想起鲁迅笔下那个神奇而又温馨的“百草园”。五院北侧原来也是一个对称的园子,近年变成了停车场。可惜,可惜。

  “”前北大中文系办公机构不在五院,在文史楼,“”中师生“三同”,一度搬到学生宿舍32楼。1978年10月我考取中文系的研究生,到学校看榜,还是到32楼。我正在门口的复试告示上“欣赏”自己的名字,卢荻老师(当时她还在北大中文系,曾担任过毛的古诗“伴读”)从楼梯下来,向我连连“恭喜”。不过等我几天后正式报到,中文系已经搬到五院。算算,一晃,30年都过去了。

  五院虽小,却用的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平时比较安静,外来联系公务或参观的不算多,来者多为本系师生。遇到学术会议、开学报到,或者研究生报考、复试、答辩,等等,就人流不断,甚是热闹。来中文系的国内外学者名人多,完了,都喜欢在五院门口照个相留念。暑期给外国留学生办培训班,世界各地留学生的身影在五院交织,合璧,华洋杂处,也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佳山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