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回顾】张英进 朱利安《万重浪》的跨地性与跨美学

※发布时间:2018-10-26 14:17: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未来身份测试

  2018年9月19日下午,由大学中文系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办,大学出版社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协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第四十七讲在朗润园采薇阁举行。本次由美国大学分校文学系主任张英进教授主讲,中文系张辉教授主持,题目为“朱利安《万重浪》的跨地性与跨美学”。

  张英进是美国大学分校文学系主任,比较文学与中国研究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英文书籍包括《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华语电影百科全书》《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华语电影史》《当代中国的另类电影文化》《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华语电影明星研究》《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时期的上海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华语新纪录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纪录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书籍包括《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多元中国》《理论历史都市》等十部。

  伊始,张英进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的主题,重在分析电影与视觉研究中新发展的跨地性与跨。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试图以他独特的跨地、跨审美观,通过《万重浪》来重建两种迥然相异的中国概念——一个是具有数千年视觉艺术传统的中国,另一个是卷入全球化的超现代中国。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朱利安说道:“这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的电影,而是一部从某一跨文化事件开始、进而包涵中国某些方面的电影”,但他似乎仍立足于英国,并他所设置的中国(妈祖)视角,张教授如是说。

  接着,张英进教授谈到了朱利安作品的跨地性,即流动的边界与身份。朱利安关于《万重浪》的一个标题是:“不是全球,而是跨地”,他所要处理的是全球现象的跨地策略,而非跨国策略。《万重浪》的开头讲述了中国福建的非法移民在英国海滩溺亡的事件,其后的画面则是通过计算机合成的滔滔巨浪。水在该片中成为了“、贸易、现代性、神秘性和经济力量”的象征,它带来了全球性的思考,深刻隐喻着移民、赶海、迁徙、商业冒险、经济一体化等现实问题和人类某些价值取向。

  此外,朱利安的作品也具有跨文本的特征。本雅明笔下“历史的”就反映在他的《万重浪》之中。在谈及片中演员张曼玉时,朱利安说道:“我不想说妈祖是一位历史的,因为我想从中国本身的意义看这个,但也许人们可以看出其间的关联”,张英进教授提示说,所谓的“不想说”恰恰反映了朱利安有意在影片中将妈祖形象与历史形象联结起来。

  针对朱利安作品的跨性,张教授继续介绍说,朱利安“将艺术电影化”,使电影世界和艺术世界相互交接,并指涉其它的艺术、类型、形式,如书法、舞蹈、雕塑、绘画、摄影、音乐、戏剧、诗歌和民间传说等不同的艺术,例如在《万重浪》中出现的巩法根的太极式书法表演,书法与水墨画等。

  最后,张英进教授总结道,朱利安(Isaac Julien)的九屏幕投视电影《万重浪》(2010)代表一种基于跨地比兴、跨互动以及移动观影的动态美学,它通过启用不同的模式(如田园式对比幻想式、怀旧式对比后怀旧式)重塑妈祖传说和上海记忆,多种影像与声音不停流动,产生跨越不同和类型(电影、摄影、影像专置、救援录影、书法、诗歌、绘画、明星表演等)的多层次、多时空的意义联想。但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万重浪》终究表现的是艺术对东方的刻板想象,作者导演的创作意图远远超过表现对象承担的意义。

  张英进老师的引起了者的广泛思考和讨论。结束后,张英进老师同在座师生就《万重浪》这一标题的含义、影片最后的民工形象、朱利安与本雅明的关系等多个话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结束后,张英进教授还与在座老师进行了以“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座谈,本次活动在的交谈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