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先读读辛弃疾的大作《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别嫌烦,这里面有十几种中药,看你能挑出几个:
“山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中医药和文艺,是一对名副其实的“玩伴”。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你知道“他俩”都擦出过哪些火花?在文艺“大咖”光鲜亮丽的背后,又和中医药“燃烧”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情愫”?
就拿前文里辛弃疾的《定风波》来说,作者用药名本字、谐音字嵌入中药名,浑然一体。比如,商陆(山)、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无荑(吾已)、防风、常山、栀子(知子)、紫草(子草)、海藻(海早)、甘松、竹等。
大学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苏婧等专家认为,在科学主义兴起之前,中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它还融汇医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于一身,“化学反应”形成的中医文艺经典,成为传统文化的血脉。
比如,《红楼梦》提及“冷香丸”“蔷薇硝”“虎狼药”……不胜枚举。有统计显示,这部名著涉及中医病案十余个、病症百余种、中药12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等诸多科室。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正史未详载这位医生名姓,但在小说家笔下,高超的医术和关羽的豪气跃然纸上,“刮骨疗毒”的故事流芳百世。
“儒而知医”。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比如,苏东坡不但是文学家、家,还是一名精通医理的中医药学家;不但写诗赞咏黄芪、薏仁、石菖蒲、橘皮等多种中药材,还把收集的方剂著成《苏学士方》《圣散子方》,流传后世。
现代文艺作品对中医药文化的展现和更为丰富。从电影《李时珍》到《大明劫》,从电视剧《大宅门》到即将开机的《老中医》,作品中都有不少有关中医药的桥段。
“我母亲就是医生,很多人找她看病,喝了她开的中草药,身上的斑、疮就好了。”著名导演张艺谋回忆,他甚至还接受过中医蜂疗驱寒,“蜜蜂的毒刺不停地扎患处,效果不错”。
同样出生于中医家庭的还有著名演员冯远征。“我爷爷是陕西韩城老家很有名的中医,专长治伤寒。”冯远征说。谈到即将出演的《老中医》,冯远征说:“能扮演中医,也是之中跟爷爷的一次对话。”
“在当年我幼小的心灵里,中医是‘神奇’的。”著名演员陈宝国说,“我小时候这条命差点留不下来,多亏老中医赵炳南(音)救我一命。”陈宝国告诉记者,他那时吃了300多剂汤药,“都说我从小在药汤子里泡大的。现在呢,有个头疼脑热,吃点儿丸散膏丹,心里就踏实很多”。
在今年的冰上真人秀《跨界冰雪王》节目现场,一众演员们亲眼见到中医骨科的神奇:演员左小青骨盆倾斜,在中医医院专业医师的手下,一声轻响便复位如初,引发旁观者一片惊叹。
“当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人与自然,实际上,几千年前的中医,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张艺谋说,我们应,去深入中医、了解中医。
为写好《老中医》剧本,编剧高满堂已在剧中“孟河医派”的发源地——江苏常州住了几个月,读了30多本医书,还专程请陈宝国、冯远征等演员到“孟河医派”诊所随医出诊、学习脉诊。
“如果让我明天就站在摄影机前表演老中医,那是,我没自信,也没这。”参演该剧的陈宝国说,“突击式”作品,就是“”。未来几个月,他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对角色的熟悉和把握中去,“有观众说‘只要有你大名,这部戏错不了’,我得担得起这句话”。
“我国自古对医生有更高的伦理要求,医家须有割股,悬壶济世、大医精诚。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尊重医生的观念和伦理要求。”苏婧认为,在现实背景下,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借助文艺作品更多地呈现、。
“中医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无所不包、无所不融。”高满堂深有感触地说:“你读懂了中医,你就读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