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以礼仪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12-2 23:31:1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习总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文化自信亦有专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文化自信程度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源远流长、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气质品格,古代先贤多以礼自居、以礼待人,礼仪成为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逻辑起点。促进新时代青年明礼知礼行礼,对于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历史与现实层面的多重意义。

  “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礼”贯穿其中。钱穆先生曾强调“礼是中国文化”。以“礼”为心也代表了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间有所区别的显著标识。传统中国循礼而兴、社会因礼而和,个体也在礼仪的涵养中找到人生意义。因此,礼仪在建构国家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促进凝聚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文明的传承,树牢了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方向标,让处于一定社会下的个体来可寻、未来可期,给国家、社会及个人以文化层面的确定性。因此,礼仪以其对于国家社会进步的表征作用,和对民族、人民团结的纽带作用,直接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养成。

  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背后所象征的中国力量。透过脱贫攻坚、世纪疫情,团结之礼、济困之礼、自强之礼、守正之礼让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实现诸多过去一直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同时,从世界层面看,面对和平安宁、共同繁荣、融通的价值追求,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礼仪文化中所包含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包容、互学互鉴的正道,也以其入理入情的力和力,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多的确定性。因此,不论国内国外,中国礼仪文化所发挥的正向作用,都让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深刻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我们坚强的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现代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奉献、团结等基因,是擦亮时代新人底色最好的资源,将其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全流程、各环节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现代礼仪十分注重个德,这与时代新人培育“以德为先”的价值取向具有显著契合,明礼知礼行礼不仅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的人生必修课。时代新人首先是具有家国情怀的新人。传统礼仪文化要求中华儿女礼遇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身许国,护国佑民”;礼遇家庭,以家礼、家训、家规族约加强家庭教育。虽然爱国教育与家庭教育间通过科考、入仕、兵役等途径达致统一,但家国情怀的更多来自于礼仪文化对于社会治理刚柔相济基本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于人的自省自觉践履的激发。同时,礼文化为涵养社会风气提供有益,通过对明礼知礼行礼的,实现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社会矛盾的缓解,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成就共同文化价值观的熏染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特殊纽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反过来,这种文明风尚的养成也会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自觉树牢理想与价值,对陈规说不,在双向循环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化表达对于当代“Z世代”青年理解、接纳、遵从、践行礼仪规范具有关键意义,如何让传统礼仪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是礼仪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必由之。其一,要牢牢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根基。让“两个结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立身之本,用“两个结合”筑牢新时代礼仪文化守正创新的根基。其二,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礼仪文化的培育和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中,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在国家层面,通过国家礼仪制度与文明建设的内在涵摄实现文明的国家建设要求,进而满足富强和谐的人民期待。在社会层面,司法文明及其为代表的社会促进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实现个人平等的发展,例如新时代“枫桥经验”效用发挥所带来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德治”“善治”的有机统一,正是文明礼仪对于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和谐稳定的内在功用。在个人层面,让广大青年在礼仪教育中,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与,在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中彰显爱国者的光荣与自豪,从而激发青年学子将个人诚信友善的修身齐家之行投映到爱国敬业的“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之中。三是要强化礼仪的教育实践。具体而言,要推动礼仪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对礼仪文化的研究与阐释。进一步发扬礼仪文化中的精华内涵,摒弃封建等级、伦理等方面的落后观念,做出更多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方向和的阐发与研究。此外,还应当强化“做中学”的教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青年走下网络、走出课堂,到基层、田野间去党的创新理论、礼仪文化知识,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涵养自己的情操。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