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55年和初恋女友相遇感慨道:多年不见代表小超向你问好

※发布时间:2024-11-29 7:42:38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年,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确确实实地迎来了曙光。

  对于总理而言,1955年却是一个杀机暗藏的年份。华约组织的建立,让界上空的冷战阴影愈发沉重;针对他本人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更是让原本阴云密布的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不过,对于总理而言,兵荒马乱的1955年也并非全部是坏消息。4月18日万隆会议的召开,向世界宣告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崛起。不过在此之前,一次微不足道的邂逅,也同样让总理喜笑颜开。

  1955年4月8日,总理按照原先预定的安排,动身前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由于途遥远交通不便,总理在抵达云南之后在昆明休整了一段时间。

  如果从未来的角度回望,周总理在云南的休整称得上是英明神武的决断。行程的临时变动,让周总理没有遭受克什米尔公主号的;短暂的停留时间,让周总理意外地遇见了一位阔别多年的故友。

  如同大多数时代的恋人一样,和张若名的恋爱故事,同样是因为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开始。

  1919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份。五四运动发出的铿锵呐喊,了所有尚且的中国人,轰轰烈烈的新主义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时年17岁的女学生张若名在浪潮的下,于1919年的5月25日,联合同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同窗好友、郭隆真等人,共同创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由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刘清扬担任正会长、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小教员李毅韬为正副会长,、郭隆真、张若名三人负责担任评议部部长的职务。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创办以后,张若民就致力于往返于天津和之间,将进步的思想洒向她所途径的每一位人民。在张若民的奔波过程当中,她偶然邂逅了同样致力于宣传思想的。

  1919年在天津生活的年轻人当中,许多都怀着满腔的为国奉献的热情。于是,在、张若名等人的牵线月,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核心为的社成立,成为五四运动时期天津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团体之一。

  张若名和,都是社创社的二十名之一。除却张若名和,郭隆真、、刘清扬、谌志笃、马骏、李震灜、关锡斌等人也在其中。一群志同道合而且同样澎湃的年轻人聚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擦出了无数震古烁今的思想火花。

  不过社当中的张若民和之间,尚且没有萌生出爱情的火花。两个怀抱着一腔热血救国救民的年轻人,满心满眼都是如何将“”的人民从混沌中惊醒。比起儿女情长的小情小爱,他们更加关心家国的豪情万丈。

  1920年1月20日,《》正式出版。张若名以“衫陆”为笔名,发表了《的女子》的文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文章当中,张若民“女子解放从女子解放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喊出了一代中国女性的心音。

  “衫陆”笔名的由来,也是社期间的一段趣事。社讲究男女平等的平均主义,男性女性各占据社的一半人数。为了方便管理社员,社众人采取了抽签的办法。

  张若名抽中了三十六号,于是化名“衫陆”;则抽中了五号,于是化名“伍豪”;彼时年龄最小的阴差阳错地抽中了一号,得到了“逸豪”的外号。

  如果说社的共同奋斗,让和张若名得以相识相遇;那么法国留学的深厚经历,则让和张若民得以相知相恋。

  1920年11月,在上海冷冰冰的杨树浦码头,张若名和、郭隆真三人共同登上了“波尔多斯”号远洋邮轮,远渡重洋,正式了他们法国的留学生活。

  共同身处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心中怀抱着相似的理想和热情,走到一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语言不通的法兰西的学习时光里,和张若名的距离迅速拉近,在无数次的互相学习、谈天说地当中,爱情的氛围逐渐产生,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坠入了爱河。

  相爱的伴侣并不会因为爱情而阻拦他们的工作,反而会因为爱情的甜蜜滋生出更加强烈的工作动力。1922年,联合李富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成立中国少年。张若名和郭隆真同样加入了中国少年,成为最早一批的。

  张若名凭借自己流畅的法语,以及年轻女孩的身份掩护,成为了中国少法共秘密联系的联络人。在法国留学期间,张若名发表了《剩余价值》和《》两篇论文,在旅欧党团员内风靡一时,后来被带至国内并发表于《中国青年》。

  然而,时代似乎并不希望这对互相扶持的眷侣走到婚姻的礼堂。1924年,张若民和的爱情故事,因为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迅速地破裂了。

  1924年,张若名和走到了人生的分岔口。彼时彼刻的两位年轻人,尚且没有意识到,他们接下来所要做出的决定,将会将两人的人生导向截然相反的两条道。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同年7月,中央要求结束在法国的留学生活,返回国内辅助国共合作事业的顺利进行。

  不同于即将赶赴回国、投身国内主义事业的,张若名却在个人生活和事业的两难当中,选择了主动退出中国。

  张若名退出中国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她此时的身份已经,无法继续留在工作,否则很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不便。

  1924年1月21日,法国里昂支部召开列宁逝世大会。虽然事先要求外国不得参与,然而少共负责人鲁莽行事,仍然要求张若名出席并发言。这一次的露面让张若名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她的身份几乎处于的边缘,她也因此险些遭受出境的惩罚。于情于理,她都不希望继续留在。

  刚刚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着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贫穷所带来的遍布这片古老的大地。相对于当时绝大多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普通百姓,张若名的出身赋予了她雄厚的资本——祖父是清苑当地的首富,父亲曾经是清代朝廷的一位官员。

  张若名的家庭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内里却着的封建。满清的已经,但是满清的遗毒仍然着张若名的童年。张若名出生之后,她的父亲因为不满意张若名女性的身份,重新纳了一房小妾。

  因此,张若名的家庭虽然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但是张若名本人却并没有能够成为受益者。她选择前往法国留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反对张若名参与事业,希望张若名能够地步入封建婚姻当中,延续而的礼教体系。

  在封建礼教的当中长大的张若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位坚定的反封建斗士。她在1916年进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之后,所接受的一直是新式的教育,所作所为也是浪潮的先锋队。

  张若名因为本人的出身问题,加之彼时彼刻的中国在思想和组织上尚且没有成熟,频频遭受来自的审查。即使张若名本身的意志尚且坚定,但是在经年累月的被质询当中,她仍然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不满,进而决定退出中国。

  虽然名义上退出了中国,但是张若名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退。退出中国以后的张若名,向承诺,自己将永远坚守党的秘密直至死亡。

  的回国与张若名退出中国的行为,让两位原本相爱的伴侣选择了分开。分开之后的两人,因为纷扰的局势和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并没有能够再相见。

  1925年8月8日,和在广州登记结婚。此后二人相伴五十余年,成为中国史当中的一对神仙眷侣。

  1924年底,张若名进入位于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深造。四年后的1928年2月,张若名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且于六年后的1930年取得了博士学位。

  张若名用实际成功证明,她确实在文学领域天赋斐然。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纪德的态度》,得到了来自纪德本人的高度赞扬,并且凭借最优秀论文的成绩获得了两中法大学的学金。

  结束博士学业的张若名于次年返回中国,开始在位于北平的中法大学文学担任教授的工作。1948年,受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大量中法大学的学生前往解放区,中法大学的办学事业在实际上已经基本中断。张若名和杨堃夫妇在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下,前往云南大学任教。

  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张若名负责教授中文系的《世界文学史》、《文艺理论》两门课程,同时负责教授外语系的法语课程。1953年,张若名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创办“文艺教研室”并且亲自担任主任。

  1955年,张若名和在云南再次相遇。两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者此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爱情激动,他们像两个普通朋友一样,围绕理想、文学展开了促膝长谈。临别时,总理代表,向张若名表达了真挚的问候,而张若名也同样挂念着这个学生时代年幼的学妹。

  无论是、抑或是张若名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面并不是阔别老友重逢的开端,而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后一次的告别前奏。

  和总理畅谈之后的张若名深受鼓舞,接连发表了《欧洲旧现实主义的成就和缺点》和《试论文学中典型性的创作过程》两篇论文。在她的构想当中,她将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培养出新一代中国优秀的文学学子们。

  从1950年开始,张若名就开始提交申请书,想要再次加入中国。但是,因为她的出身背景、留学经历以及曾经的历史记录,张若名的申请屡屡遭拒。

  更有甚者,云南大学中文系在斗争的鼓舞下,频繁展开对张若名的调查工作,让张若名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1958年,张若名因为曾经的问题再次遭受。不同以往的是,此时此刻的张若名已经是心力憔悴,无法承担纷扰的张若名,最终于1958年6月18日于昆明城外的盘龙江当中跳河自尽。

  1980年,在同志的殷切关怀当中,张若名最终得以恢复清白。云南大学恢复了张若名的名誉,云大党委评价张若名称“张若名同志一生为,为人民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中国民盟同样恢复了张若名的。

  张若名的人生,是20世纪时代浪潮的缩影。她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也是一位优秀的者,纵然没有能够到黎明,但是她始终不曾离开,更加不曾。

  像张若名这样的人,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许多。或许她们没有如同伟人那样的毅力和伟业,但是她们的爱国,她们的报国之行,仍然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了您的权益,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