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区硕士研究生论文抽检约谈会召开。2017年和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连续2年出现“问题论文”且数量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被集体约谈。会上,被约谈单位针对本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汇报了主要整改做法和预期效果。
约谈实则是一种问责,是一种责任追究机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把关不严,审核不力,导致“问题产品”流向社会,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问责制度会倒逼他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人才“产品”出厂前的考核力度,不合格的要“回炉”锻造,直到合格为止。实在不行的,就淘汰。
考核是学位授予前必经的一关,论文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把问题论文挑出来,把投机取巧的学生揪出来,是学位授予单位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怎么考,用什么方式考,什么原则考,至关重要。
考核不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放水现象。参与考核的双方是师生、熟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问题论文蒙混过关也就顺理成章了,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也就在一片“好”声中被了。不打破这种怪圈,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问题论文出现也存在客观原因。审查能力不过关,审查方式单一,审查缺乏严格的机制和流程,都可能导致“漏网之鱼”出现。但这都是最浅层的原因,要避免问题论文的出现,还必须从“根”上发力。
从人才培养侧发力。论文造假,说明学生不会写,不造假不行。寻根溯源,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了问题。很多教授平时难得给学生上课,有的虽然上课,但内容陈旧,缺乏,课堂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或者教授讲得学生不想听,学生想听的教授不讲,出现供需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反之,如果课堂精彩连连,学生学习扎实,所学专业精湛,表达能力强,论文写作自然水到渠成。
师培养侧发力。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多,高校教师培训少。的确,高校教师的研发能力高,提升的空间大,但高校教师也并非全知全能,他们也需要继续教育。知识不行的补知识,能力不行的提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要学,需要接受。提车选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