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7-8-23 22:31: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论文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艺 术 作 品 的 结 构 分 析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08 环艺二班 学号:080180142 姓名:钱诚 日期:2011-5-15 指导老师:吴留英 一、 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

  艺 术 作 品 的 结 构 分 析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08 环艺二班 学号:080180142 姓名:钱诚 日期:2011-5-15 指导老师:吴留英 一、 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但 众多的说法中,对艺术作品所做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作品结构上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学式形成, 但在一定程度 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学中。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 ; 艺术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对“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在 这里,一方面,还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 “外在的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 , ,这也隐约暗示着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 的某些因素。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为“材料因”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等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材质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这里 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虽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但无疑蕴含 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二、 只有艺术作品的整体,不存在纯然的“内容”与“形式” ,因为没有人可以 将“内容”或“形式”从作品中分离出来。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指出: “形 形色色的两极对立范畴,如能指/所指、自然/文化、语音/书写、感性/ 等均受到质疑。 ”因为,传统哲学总是将这些范畴组中的前项置于中心在场的位 置,并主导后项的存在。所谓“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只不过是逻辑上 的预设,缺乏真正可靠的基础。在艺术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因素可以被看做是 纯然的“内容”或“形式” 。例如,舞姿是舞蹈艺术的语言因素之一,如同音乐 中的休止符,它使舞蹈结构上的承转鲜明呈现出来。在这一个意义上,它显然应 该属于形式的范畴。但是, “舞姿在舞蹈中既作为模式的一部分,又是感情要素 的一部分而存在”“把观众引入主人公的灵魂深处” , 。 三、 艺术作品在结构上的基层就是“材料与媒介” ,它是艺术作品赖以存在的物 质凭借,即海德格尔所说的“物因素”“在建筑作品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作 。 品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作品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 作品中有声响。 ”与之并列的,还有作品构成、存在及展示所凭借的物质媒介, 例如画笔、纸张等之于绘画,乐器之于音乐,人体等之于舞蹈,摄像设备、放映 设备等之于影视等。 四、 技术、技艺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就更为清晰。 “艺术” (Art)一词本来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或“技艺” ,无论古希腊人,还是中 国古人,都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木匠造床或农民植树,还是诗人写诗或 画家画画,都是“技艺” 。这说明,艺术本来就是从技术与技艺中而成。直 到现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仍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工艺美术中,有时技术或技艺 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工艺的式样,比如微雕。艺人通常更喜欢说“看我的绝活!” 而不是说“欣赏我制作的工艺品”“绝活”这个词表明,工艺注重的是不同凡响 。 的“技术”或“技艺”“艺术性”倒在其次。因此, , “对于工匠、艺人和工艺师 而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技艺娴熟。 ” 五、 艺术家将其精湛的技艺施展在材料上,对它进行、整合并重新组织,改 变它原来的存在方式和性质,使其成为“另一种”存在——“组织化”的外在形 式之中寓有“意向性”的内在品质,即艺术作品的符号或图式。在这一过程中, 材料消失了,因为它藉由艺术家的创造性行为而和为艺术语言。 “这种 创造活动的实质是由艺术家有意识的明确行为构成的, 但这些行为总是以某种物 理的作用来实现自己, 而这些作用是由那实现或某种物理对象——物质材料 ——的艺术家的意志所引导的, 赋予物理对象以它藉以成为艺术作品本身存在的 基质的形式。 ”材料由艺术家的意志改变了它的物理,因而作为艺术作品的 有机部分隶属于艺术存在的。从这一层开始,作品褪掉了它的“物的因素” , 并以符号、图式尝试着对人的“内在”进行“敞开” 。因此,符号、图式层也就 是作品的形式层,即狭义上的艺术语言层。 六、 “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写实主义,也没有不偏不倚的或绝对的自然正 义, 任何对现实的复制都不是自动的和机械的。 事实上, ” 任何艺术作品及其 “形 象”都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物,形象“此在” ,意指“彼在” 。艺术家不是机械的 存在物,他对客观世界的再现, “主要是从这个世界抽取某个确定的、有意义的 对象,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并不断地把我们领到这个对象上去。 ”这就决定了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层不可避免地带有艺术家的意向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作品 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 。 七、 意蕴层是艺术作品的结构中最为深远的一层,仿佛之缥缈的“光 带” ,相当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中的“形而上质” 。荚伽登认为,伟大 的作品中的再现客体层能够呈现出“崇高、悲剧、恐惧、、神秘、丑恶、神 圣、悲悯”等特质,它既非客体性的,也非主体性的, “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 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 并以其穿透而使之。 ” 这种由“意向”或“意境”所引发的哲意蕴,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典诗 论所讲的“象外之象”或“弦外之音” 。受老庄哲学和禅思想的影响,中国古 代文人不太“滞于外物”或者于观相,而总是力图“把握那个作为 的本体和生命的“ ‘道’,或者力图在色相中悟“禅” ” 。然而“象”却总是有限的, 主体需要超越这有限的“象”或“色” ,在“象外”探寻“道” ,在“色空”中悟 得无上正等。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 “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 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这里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艺术作品在其结构上各具特色,或者某一或某些层次 相对鲜明或突出,或者不那么明显。例如许多写实主义的绘画、雕塑作品,在意 蕴层上可能就不具有什么形而上的;而抽象主义的绘画、雕塑作品以及古典 音乐则在符号、图式层上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读者或欣赏者在阅读或欣 赏艺术作品时,不必亦步亦趋地于这里的一般分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