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艺术论文范文」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与印象派绘画

※发布时间:2022-6-23 12:43:47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与莫奈绘画有很大联系。两者都刻画自然景物,表现朦胧的画面感,对事物的描绘带有主观性,代入感很强。德彪西的早期钢琴作品《月光》,初步具有印象派的风格,与莫奈的印象派绘画有很多相似性。本文主要立足于印象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的特点、钢琴作品《月光》与印象派绘画的联系,论述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与同时期的莫奈绘画的关系。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出生于法国,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其创作风格深受印象主义绘画影响,创作内容不仅具有法国传统音乐特点,还蕴含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等其他音乐的特色。德彪西拥有所没有的听觉能力,他能听到难以辨别的泛音,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也借助这一优势,加入其听到的泛音,帮助听众听到他们不曾辨别出的泛音,所以他的作品一开始听起来会有些不解,听习惯之后又会非常喜欢。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创作于1900年,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属于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初步具有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处于浪漫主义音乐、现实主义音乐与现代主义音乐之间,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到现代主义风格的过渡,虽然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对于音乐风格的发展极具代表作用,对于后世音乐创作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印象主义风格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这一时期,法国经历多次战争,政局动荡,各种思想得到交流;同时法国深受资本主义影响,加上之后的巴黎运动,法国人民更加向往;而且这个时期,法国处于工业时代,机器生产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更加注活上的,追求感官上的体验;在社会生活领域,法国出现了很多咖啡馆和沙龙,这些地点往往是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的聚集地,大家在一起交流想法,促进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属于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同一风格,彼此联系,互相借鉴。“印象主义”这个词最初来源于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莫奈的这幅画作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风格,没有鲜明的线条轮廓,反而用模糊的画面进行表达,注重颜色的渲染,明暗对比鲜明,注重意境的表达,用色彩诉说作品表达的内容。起初,这种风格并不受欢迎,一些人莫奈及其者为“印象主义者”,至此,“印象主义”这个词出现。所以,在最初的定义里,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反而带有一些贬义的含义。似乎某一风格在最初出现时都不被大多数人认同,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被欣赏、被模仿、被赞同,成为这一历史时期风格的代表。印象主义也是一样,莫奈的画展后来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本人也成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总体来看,印象主义绘画大约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法国,这一流派的画家打破常规风格调子,进行大胆革新,运用光与色的原理进行创作。

  印象派音乐以德彪西为代表,德彪西本人与印象派画家有很大联系。他曾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此时的巴黎美术处于巅峰状态,一些印象主义画家非常活跃,这些意境朦胧、光影明暗的色彩深深吸引了德彪西,他便经常与印象派画家交流,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他创作出的音乐作品逐渐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

  印象派音乐由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和民族乐派发展而来,在和声上注重色彩的变化,在内容上只对自然景物做描绘,在上赋予音乐朦胧的画面感,音乐动机短小且变幻莫测,总会给人一种“难以捕捉”的稍纵即逝感。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初步具有一些印象派的音乐特点,比如,肖邦在其钢琴作品中,注重和声色彩的运用,在肖邦夜曲的演奏中,需要对音乐进行极其细腻的刻画,才能表现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在格里格的作品中,也体现着一种复杂朦胧的音乐形象。

  印象主义音乐不同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规整,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它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瞬间形象的刻画,通过音乐传达出这一景物的朦胧印象,乐句大多短小且不规则,表现形式上更加。从这些方面看,印象主义音乐吸收了早期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在后来出现的音乐家中,很少有人被归为印象派,虽然他们的音乐作品具有印象派的一些特征,但每个人风格不一,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刻画,音乐表达更加,所以后来出现了很多流派。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变革后思想的解放,更加强调人、强调,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个整体,各民族交流增多,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吸收也让音乐创作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钢琴作品《月光》属于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这首作品篇幅短小,和声色彩丰富,让人从听觉上产生对月色及月下景象的联想,有一定的浪漫风格,同时初步具有印象主义风格。《月光》为三部曲式:首部1-26小节、中部27-50小节、再现部51-65小节、尾声66-72小节。

  在莫奈早期创作中,有一幅名为《月光下的航海图》的布面油画,这幅画描绘的是翁弗勒尔海港的夜景。四川挖出50米大蟒蛇画面中的明亮部分只有月光、海面倒映的月光、灯塔,暗部有天空、海面、船只、建筑,视觉上明暗对比强烈。从线条上看,只能看到事物的模糊轮廓,不同事物之间用深浅不一的颜色加以过渡,虽然整体画面朦胧模糊,但依旧能辨别事物本身。从内容上看,的遮盖了月亮,只能透过边缘看到月光,与汪洋大海相呼应,月光与水中倒映相呼应,描绘出月色与月色下的景象。画面中的地点,是诺曼底地区的一个城市,以暗色系为主的画作,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感,联想到诺曼底战役,但同时又能感受到海港夜晚的静谧。莫奈后来在谈及这幅作品时也提到描绘大自然的夜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德彪西的《月光》,也是对月色及月色下景物的描绘,和《月光下的航海图》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对整体画面的刻画。《月光》全曲为拍,九拍子是奇数拍子,不像二拍子、四拍子那样规整,九拍子本身也拉长了强拍出现的时间,所以,单从拍子上看,就已经初步具有模糊朦胧的特点。纵观全曲,可以发现右手的旋律在强拍时几乎都为空拍或者连音线,这一节奏形式弱化了强拍,与印象派绘画中模糊景物边界相似;在低音旋律的左手部分,每一小节的第一拍,也就是每一小节的强拍部分,几乎都是长音或者保持音,这些长音或者保持音不仅仅作为和声效果而存在,更是与右手旋律相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旋律线条,两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不可分割,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呼应,营造出整体的画面感,与上图中月光和水中倒映相似,一呼一应,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乐曲一开始的速度是行板,要求演奏者富有感情地进行演奏。第一小节为pp力度,在速度很慢、力度很弱的情况下,德彪西写了很多时值较长的音,有些保持三拍、有些保持四拍、有些保持六拍等,营造出十分静谧的月色氛围。9-14小节是对前一主题的重复,旋律上稍作变化,声部增多,和声上更丰富,力度上略强于前面主题,推动音乐发展。1-14小节是首部的第一乐段,从和声上来看,运用副属七和弦与平行减七和弦,营造出短暂离调的效果,这一方法模糊了调性,从听觉上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明暗游离之感。在印象派绘画中,画家运用不同的色块组成一幅作品,《月光》中不断地离调就像绘画中不同的色块,最终绘制成一曲模糊却有画面感的音乐。

  15-26小节是首部的第二乐段,这一部分节奏,每一小节由不断变化的柱式和弦组成,调式为bD大调。25-26小节的琶音力度较弱,音区较高,利用琶音效果与后面的中部形成过渡,类似于绘画中弱化边缘的效果。一个一个的和弦,在音响效果上强且丰富于第一乐段,就像绘画里厚涂的效果。15-22小节旋律线小节旋律线条平稳上行,引出高音区清脆的琶音部分。第二乐段的这一创作手法类似于莫奈《月光下的航海图》中与月光交汇处的描绘,一个个柱式和弦就像厚重的,琶音就像从夹缝中透出的月光。

  在乐曲的中部,27-50小节,左手的伴奏音型变成分解和弦,每三拍的第一个低音持续,向上进行的分解和弦更有推动作用,使乐曲更有流动性。德彪西在乐曲中部的前一部分采用中古调式并运用了全音阶,在后一部分运用五声音阶与半音结合,显示出独特的创作手法。这种特殊的和声效果赋予声音更多的色彩与变化。中部旋律的音量由弱到强再到弱,紧凑度由松到紧再到松,音色由暗到明再到暗,加上左手部分为推动型伴奏,右手为旋律,配合上特殊的和声色彩,给人一种月亮在云层中不断穿梭的感觉,就像莫奈画中由云层到月光再到云层的画面感。

  66-72小节是全曲的结尾,织体为分解和弦,力度极弱,出现很多临时变化音,这种创作手法模糊了调性。在古典主义时期,乐曲结尾一般回到主和弦和主调式上,调性明确,和弦功能性强,但在德彪西的《月光》中,出现很多不同以往的创作手法,结尾依旧给人朦胧之感,就像画作中的留白,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印象派音乐与印象派绘画都对自然景物做瞬间的印象的描绘,带有主观性和偶然性,作品有朦胧的意境美。在印象派音乐中,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与莫奈印象派绘画有很大的相似性与关联性,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5]蒋晓萌.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的艺术特征分析及演唱处理[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