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外一家知名论文抄袭监察网站发表报告称,中国多篇医学论文涉嫌抄袭,并推断有论文代写公司与部分SCI(科学引文索引),通过发表造假论文牟利。事件引发社会的探讨:医学论文造假为何屡见不鲜?
论文这买卖,多年来之所以生意兴隆,屡禁不绝,是因为做买卖,需要有买方与卖方,两者缺一不可。有买方,才会有卖方。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医学论文造假为何屡见不鲜?原因很简单:“以论文评职称”一直是压在中国医护人员身上的一座大山。在当代中国,上至三甲医院,下到乡镇卫生院,从高年资医生到普通住院医生,几乎每个中国医生的职业道上都存在“论文”这道绕不过的“坎儿”,以文为展示科研的主要方式。要评上副主任医师,或由副主任医师要评上主任医师,论文是一个刚性指标。有些医生宁愿造假,也要弄篇论文发表。因为你病看得再好,病人的赞誉再多,如果缺少一定数量的论文,对不起,你还得在高级职称门外等几年。一位广州三甲医院的老科主任,临床水平很高,但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写论文,到现在还是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很多人早已是主任医师。
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让许多科研人员感到十分苦恼。现行科研评估系统过度量化,晋升职称也普遍要与论文发表挂钩,并与金申请、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等紧密挂钩。科研活动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区分,它们的形式必定不同,需要科学合理、适合其特点的评价方式和指标。若都用论文这一指标来衡量,结果一定是弊大于利。在唯论文导向的评价体系下,一些搞应用类研究的科研人员转而做基础研究,原来的应用类研究就没人搞了。国内某知名农业高校过去育种能力很强,后来教师们都转向基础研究,写论文发表,结果育种研究门可罗雀。
在高校里,教师课上得很好,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缺少论文,长期不能评上高级职称者也不是个别现象。为了能评上副教授,有人也不得不去悄悄地买篇论文来应付。评上了教授不上,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论文居然如此吃香,于是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论文代写公司(代写和发表)”。在网上,许多“公司”公开标价买卖论文。笔者试着给一家名为“快速发表网”的中介网站打电话咨询如何发表医学类论文,对方迅速罗列出一张期刊名单,并标明发表价格。比如,某国家级期刊1800元2500字符;某省级期刊1200元2000字符。除了“明码标价”外,几乎所有承诺发表论文的网站都同时承揽论文代写业务,有的论文标价上万元。
这些快速“生产”出来的“论文”,抄袭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知名论文抄袭监察网站Plagiarism Watch报告称,有读者举报发表于巴西SCI期刊《遗传学和研究》、来自中国研究组的编号为“GMR7730”的论文,内容存在严重抄袭。
在医院临床工作、高校基础课教学、科技推广等以实践为主的岗位,一味让科研人员去追求发表SCI论文,容易导致科研工作不深入,产生大量重复、质量不高的“垃圾论文”,难以界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使“南郭先生”们轻而易举地戴上高级职称的高帽,而实际水平较高的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和晋升、获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研究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
这是学术考评机制的巨大不公。要端掉这种“花架子”,当务之急是为论文松绑,不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医生和其他应用型人才的性条件,不要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基层卫生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可申报条件,论文、科研要求也不应硬性,只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评价机制。这是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一大。我们欢迎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变脸”,欢送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进历史博物馆。
当然,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的最直接载体,是鉴定研究的一个标志。我们反对的是“唯论文”倾向,而且论文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学术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代表性”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评价一位高校教师的成绩,应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评价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应考察其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评价一位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的成绩,则主要考察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则要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用不同的尺子去裁衣,将对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医生、教师和科研队伍产生积极影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