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去年一份来自的求助,将八十多年前的大爱和守护展现在人们眼前。
2020年3月,中国驻大接到来自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教授托马斯·拉贝的求助;而1937年,在那场的大中,他的爷爷,时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首席代表,同时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约翰·拉贝 (以下简称拉贝) ,决定留守南京,直接庇佑了600多中国人的性命。
1882年11月23日,拉贝在汉堡出生。26岁起,他来到中国经商、工作。1930年,西门子公司派遣拉贝到南京开辟业务。次年11月2日,拉贝抵达南京。1932年夏天,他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签订了一份协议,学校需要建一座集办公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房屋出租给他。
金陵大学农学院将房屋建在了小桃园10号 (今小粉桥1号) ,“该房屋占地面积2.8579亩,约为1905平方米。计有西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栋13间,西式平房一进6间,汽车库2间,共计21间” 。在这里,拉贝度过了他在中国的最后4年。
搬进小桃园不久,作为公司领导,为了获得在南京创办德语学校的财政经费,解决公司职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拉贝未多加考虑,就于1934年3月1日加入了党。的身份让他得以在南京大期间中民,却也为其穷困的晚年生下了伏笔。
1937年8月15日,日机开始轰炸南京。当时正在度假的拉贝听闻消息后立刻返回南京,平时只需40小时的行程,这次花了他10天半时间。回到小桃园时,他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大寄来的函件,在一份日期为1937年8月27日的通知里,大劝告所有无特殊原因留在南京的尽快撤离。
9月20日,大传来上海日军司令官的消息,将再次开始加强对南京的轰炸,所有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3天后,拉贝收到西门子上海总部的来信,信内对他的安危表示关切,并支持他采取一切有利于人身安全的措施。
但拉贝还是留了下来。1937年11月,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提议在南京设立难民区,拉贝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在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鼓楼医院、美国大等25个地方设立了难民所,小桃园10号也在其中。
据助手韩湘琳统计,最多的时候,在拉贝的办公室和院子里投宿的人一共有602名(302名男子,300名妇女,其中有126名10岁以下的儿童,有一个婴儿仅两个月)。这个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公司的14名职员、杂工和他们的家人,这样算起来总数约有650人。
安全区内不一定安全,日军多次试图进犯。但由于拉贝的党身份,和其撑起的带有“卐”字标记的国社党党旗帆布,小桃园10号是唯一一个避难者全部存活的安全区。拉贝对此深感欣慰,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得到了一份预料不到的再好不过的圣诞礼物,那就是600多人的性命。”
此外,拉贝几乎每天都会整理出一份日军记录汇编,交给日方以示。他同时将报告分送英、美等国,希望通过国际。此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虽然无法加害他,但拉贝最终在1938年2月被西门子总部召回。
《拉贝日记》共20多本,是拉贝自己写成的日记,记录了他从1900年至1938年间在中国、天津、南京等地的所见所闻,并收录了其收集或拍摄的照片、绘画。
作为一名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众所周知的南京大相关内容,拉贝还在日记里记下了有关胰岛素的内容,为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1月30日:修防空洞,储藏一个月的药,把注射胰岛素的器械全部煮沸消毒,随身带着一套器械和3安瓶胰岛素……
我们可以看到,1937年11月之后,战况越来越紧张,甚至常常需要躲进防空洞里,但拉贝每次进防空洞,梦见拉屎在裤子里都不会忘记随身携带足够的胰岛素和消过毒的注射器具,可见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程度,是救命的药。
但也是如此珍贵的胰岛素,根据日记里的内容,12月,拉贝把它送给了病友。这不得不让人动容——在战争和疾病的双重危机下,还能看到人性的善良。
据甄橙教授介绍,2009年时,拉贝的后人设立了拉贝和平,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希望继承拉贝的遗志,世界和平。
事实上,南京人民与拉贝家族的情谊从未断开。二战刚结束时,物资紧缺,拉贝的生活陷入困境。南京人民听闻这一消息后,主动捐款2000美元,并且每月寄送食物包裹给他。
收到包裹后,因身份的拉贝曾回信说,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因当地药品和防护物资短缺,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向中国驻大求助。立即联系中国国内有关部门,在3月底将浙江省捐赠的第一批药品送到托马斯·拉贝手中。
此后,中国驻大获悉海德堡大学医院仍需援助,南京市迅速筹集了相关物资,通过江苏省包机运抵。这批抗疫物资的包装箱上印着南京大报恩寺塔和海德堡老桥门携手的图案,并写着“南京与你同在”。
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分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
师从中国当代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曾公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医学史研究中心、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RAC)访问,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专门史、医学比较史、女性与医学的历史。
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化分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未来研究会团专家。《中华医史》副总编辑、《生物学通报》编委、《中国卫生人才》特聘专栏顾问、《中国医学人文》编委。出版各类著作 50 余部,中英学术论文 80 余篇、医学人文论文近200篇。多次接受、、凤凰卫视等新闻的采访。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