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社旗下的拥有32年历史的双月刊《外国文艺》新近改版,定价从去年的每期10元飙升至15元。
由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有57年历史的《世界文学》定价更是超过了15元大关,达15.6元,而就在几年前,该每期只要9.6元。
上海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解释说,今年《外国文艺》的改版是一个大动作,光页码就增加了30多页,也从大16开本变成小16开本,“所以价格也相应调整”。“原先每个印张不到1元,而一般图书每个印张要2元钱才能收回成本。《外国文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吴洪坦言。
《外国文艺》涨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属上海出版社的《》停刊事件。虽然《》停刊并非仅仅是经济原因,但外国文学的处境再次被摆到了读者视线之内。
近年来,外国文学普遍陷入窘境,不仅发行量严重下滑,读者群也不断缩小。有人评论,涨价是外国文学期刊的一种自救行为。不过,更多人质疑:涨价的外国文学期刊会不会加快读者流失速度,成为“饮鸩止渴”?
吴洪坦言,涨价“基本不可能”扭转社的颓势。但他也颇感意外,涨价后并没有出现“读者流失”,订阅量目前还是保持在每期3000至4000册左右。
《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也舒了口气,“发行量还保持在1万册左右。”涨价对发行量的影响并没有。不过他仍然担心,“再涨下去,如果一年定价超过100元,可能就要流失读者了。”
“上世纪80年代,纯文学期刊曾经辉煌一时,发行百万份也不罕见。”吴洪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后,《外国文艺》发行量从当初的10多万册跌至谷底的1万册左右。“现在肯花钱专门购买外国文学期刊的读者,可算是‘死忠粉丝’了”。
“当年的辉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学阅读几乎是老百姓唯一的文化生活。”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外国文学类更因及时译介大量当代文学新作而广受读者欢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视听的对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了解外国文学的渠道更多,不仅仅是局限于读纯文学类的期刊。”
“再加上近20年来,国内直接出版翻译作品的出版社越来越多,译介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外国文学类期刊却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吴洪说。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颐武认为,“外国文学期刊应有自己的定位。除了适应市场调整外,还应考虑读者的需要。”他比较看好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译林》,因为《译林》兼顾了学术性、知识性、信息性和趣味性,形成了“学术平民化”的风格。
对于“市场”与“读者”,吴洪还想补充与的是:外国文学期刊要寻求发展,与其迎合读者,不如引导读者。他说,“在经济社会的中,最终会沉淀下一批热爱文学的读者,虽然数量很少,但足以成为外国文学办刊的动力。”
也有学者认为,包括外国文学期刊在内的纯文学刊物对于提高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认为,“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给外国文学更宽松的空间。”
当然,他也说:外国文学期刊的视野不要只局限于译介几位国外大牌作家,而应善于发现那些新锐。“只有善于发现的,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