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专业不喜欢?“重考”你敢吗?

※发布时间:2017-6-25 16:10: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又是一年的开学季,百万学子高高兴兴跨入大学的门槛,但是另外一些人却办理重新高考,奔着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和专业而努力。(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学术中国(ID:xueshuzhongguo))

  文汇报8月31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级的沙姓学生在后复读一年重新参加高考。今年9月新学期,成为西南大学的学生,重启大学生活。而他的专业也从原先的电子工程变成了。日前,这名学生写下了自己“重考”的经历,在网上迅速引发了众多大学生的共鸣。

  据了解,在高校开学之际,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学生从原先考上的大学,复读后又重新考上这些学校。对他们来说,第一次参加高考选择专业时太小,缺乏对自己兴趣的考量,这成为他们重新选择求学之的一个重要理由。

  这名沙姓学生在2013年9月以自主招生的方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当时选择该校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理由是:父母认为IT类行业的收入高。但是,进入这个在全国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学院后,他发现自己对理工科的任何专业都没有兴趣,甚至后悔自己高中时选了理科。

  短暂的高兴后,他陷入了痛苦。他在中称:“编程课上,许多人似乎没听就懂了,而我认真预习、听课、做笔记,还是云里雾里,问的问题常让老师觉得愚蠢;程序大作业,别人一气呵成,而我通常连思都没有;焊电板更是五六天也完不成别人一天的工作。”

  第一学期寒假,他就和家人商量要转到文科学院,但被家人一口否决,只得硬着头皮又学了一个学期。这样的学业让他万分焦虑,最后因神经衰弱,不得不回家休养。他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的日子,对人生的迷茫让我反复思考,如果复学了,还要继续这么痛苦下去吗?”,他选择了。在复读一年后,他参加今年高考,被西南大学录取。

  他的经历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有学生在网上回复称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纠结。有学生说,自己考上了名校的中文系,发现各种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对他来说,实在太枯燥了,纠结后重新申请了国外文理学院;也有某高校化学学院的学生因为发现化学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天天和实验打交道相去甚远,最后选择重考。

  很多时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来自,尤其是家长的影响太大,而许多家长又对专业存在。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负责人黄婕称,她接待过很多家长和学生,他们常常认为机械专业的未来就是下车间,化学工程专业就是做化学实验,“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入学后会发现专业和自己的期待落差太大”。

  此前湖北一名考生付芬,2009年高考,她取得文科600分的佳绩,是宜昌市第6名、全省第24名,被大学哲学专业录取。对这个让很多人羡慕的成绩,付芬却不满意。她的一名高中老师回忆,付芬得知高考分数后,闷闷不乐了好几天。更让她难受的是,她不喜欢哲学专业。

  大一期间,付芬开始考虑转专业,她的父亲还曾为此与校方交涉,最终未果。眼看转专业无望,付芬想到。她的高中老师得知后,多次劝她慎重考虑,但都被她。

  2011年秋,付芬毅然,回到秭归复读,成绩依然名列前茅。2012年高考,她预估成绩不错,但最终结果与她的期望相去甚远——文科不到600分,不但无缘北大、,就连进入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把握也不大。

  另外一位同学则是成功的典范。2003年长寿中学的高考状元刘早,23岁的刘早这个暑期收到了大学建筑系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此前他已经是大学的“直博生”(硕博连读)。如果不是作出新的选择,他原本可以在4年后获得博士学位。这位已经修完一个学期研究生课程的男孩,事隔5年再度参加高考的惟一目的是:要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

  1998年,刘早第一次参加高考,其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专业志愿依次是建筑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后以612分的成绩,上了浙大的调档线,被该校调剂录取到化学工程与工艺系。2002年本科毕业后,刘早被保送到大学化工反应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这所大学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刘早在该校读了一个学期,听了不少学术报告会,对专业的了解开始深入。学期即将结束时,导师给刘早定下了博士毕业论文选题———一个纯理论的学术课题。

  刘早说,其实,化工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错,他的大学同学中很多人毕业后去了宝洁、强生、杜邦、通用等世界知名公司。而他在深入了解了化工专业的特点以后却发现该专业完全不适合自己:该专业,尤其是他的论文课题对数学要求很高,而数学偏偏是他的弱项;该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他却长于形象思维。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些的应用学科,而不是一直从事纯理论的学术研究。

  在对专业特点和个人情况反复进行权衡后,刘早作出决定:,重新参加高考。“经过认真考虑后,我认定建筑就是我终身的专业和事业,我学建筑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致于决心如果自己即使考不上,我也愿意到其他大学学建筑。今年高考,我还填报了重庆大学的建筑系。现在,我更看重专业,是不是名校反而退到第二位了。”“我刚有重新参加高考的想法时,很多同学都告诉我说这样做不划算。我的导师是在获得博士学位的,他用自己曾一度但最终获得成功的经历劝我慎重考虑。事实上,如果咬牙,我肯定也能把化工专业学下来,但可能学得不开心。我也犹豫过,一边是令许多人羡慕的名校博士学位,一边还是未知数,重新参加高考我未必就能考上这样的名校。”

  “兜了5年的圈子,现在能如愿以偿地开始学建筑,我很幸运。”刘早认为,过去的5年不是遗憾,相反,那是自己的一笔财富:“除了学习成绩外,我锻炼了能力,增加了社会阅历,多结交了朋友;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缜密严谨…

  2011年9月14日,《楚天都市报》报曾独家报道了武汉纺织大学学生王林(化名)转专业未果,用刀的事例。王林是武汉纺大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他试图转入心仪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终未果。感觉“走投无”的他,趁父母出门,用菜刀向自己的右臂划了22刀。他还将画面贴在自己的QQ空间,并写下心中的。

  武汉纺大教务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林如果一定要转专业,只能通过留级或转校实现。这意味着,他要么荒废一年青春,要么转往武汉市外设有此专业的二本高校。

  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王林表示,他已经恢复平静。经过反复权衡,他选择接受现实,既然转不成专业,就继续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作为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年轻人,直接要选定一个专业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选定一所学校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起点,确实是很困难的。

  可以说,学生的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心态和视野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选择,比如什么专业赚钱多,什么专业有发展,什么专业能当官,这些着社会功利思维的价值观进入专业选择,就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和专业选择方向,我们几乎在这几个案例当中都发现了这一个原因。家长和社会价值的错位期待最终导致学生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做出了对于他个人来说是错误的选择。

  信息的不对称也在干扰着学生和家长做出真实的选择,很多专业的名字改来改去,不断的添加方向,即使是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十几年后都没法判定自己所毕业的学院到底是啥名字,也就难以给出合适的信息。而且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新专业新方向不断的出现,只有最前沿的人才知道这个方向到底如何,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很难做出准别的判断。

  高校的转学机制虽然各个高校都有,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的麻烦,各种阻力,致使进入高校的学生想要转学常困难。高校在其中也很为难,如果放开扣子允许转学,是不是大家都转学到热门专业,而所谓的冷门专业就没人学了呢,恐怕高校也有很多现实的考量。

  其实,一个人的成熟,是一个不断了解与社会,我们永远在上。你永远没法判定你在大一时候的理想在大二的时候是不是还是那个梦想,社会、学校、的成长都会带来变化。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