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硕士毕业论文大面积抄袭为何还过关了? 论文指导不严谨

※发布时间:2016-2-6 14:34: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据报道,“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写于2013年),与安徽大学某学生论文(写于2012年)高度雷同,摘要、关键词、目录近乎一致,正文部分也难以区分,更令人惊讶的是,论文的致谢部分,差别只在导师名字。澎湃新闻记者通过论文查重系统检测发现,两篇论文总文字重合比显著超过60%。山东大学回应称,经调查该毕业生论文确为抄袭,将被撤销学位,其导师也有可能被停止招生。

  该生论文是如何蒙混过关的,学校暂未给出全面解释,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高校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以及审核仍不够严谨。蒲公英评论作者张松超分析了三点原因:一是论文指导老师不负责任。学生论文从选题、提纲、初稿、修改直至定稿,导师应该都会参与其中,只要导师认真负责,不可能出现此案例中这样高的重复率。二是论文查重工作未落实。根据《山东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论文“总文字重合比”大于60%的, “原则上必须延期答辩”,而这位学生竟然能够顺利通过答辩,说明该学院的论文查重工作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三是论文答辩环节应付。硕士生论文需要面对多位专家的专业性提问和质疑,抄袭者应该会露出马脚,而现如今却能够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说明在论文答辩环节存在逢场作戏的可能。

  排除人为干预因素,全盘抄袭的论文也可能混过查重系统。腾讯文化文章《硕士论文大面积抄袭,靠什么蒙混过关》分析认为,只要检测系统中的论文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只要被抄袭的论文没来得及收入系统,就没法识别出提交检测的论文是否抄袭。好比新病毒遇到旧版的杀毒软件,就能免疫一样。

  学术圈“人艰不拆”的风气为学术作假提供了空间。这次的疑抄袭事件让人惊讶的是,早在半年前,疑被抄袭方的导师及作者均得知论文可能被抄袭。被抄袭方导师说,当时得知疑抄袭学生刚刚开始工作,怕影响他的工作和前途。澎湃新闻评论文章《绝大多数学术不端早被发现 只是没人捅破》写道:绝大多数的学术不端行为早就被发现了,甚至可能在业内广为人知,只是没有人捅破那层窗户纸。这背后是一个“中国式学术圈”。“中国式学术圈”绕不开人情和脸面。加上学术圈是相对封闭的,圈外人很少去查看那些专业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虽然每年进行抽检,但也不能没有“漏网之鱼”。这个圈子的学术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归因于圈内的人情和,其原生生态已然如此。

  【舆评君曰】从平时的反应看,论文抄袭现象已经造成了的“审丑疲劳”,但此次山大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之离奇、之严重,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论文查重机制早已实行,相关政策的约束和管制也很严格,为什么还存在这种“大面积抄袭”的“漏网之鱼”?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还大量存在?是技术手段落后,还是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问题?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