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清俐)12月16-17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暨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对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展开探讨。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作者、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延礼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其所著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自20世纪初首次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时隔近20年,于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次出版其。曾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一等、第二届国家图书、第八届中国图书、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等九项荣誉了这部著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知识体系的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正如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关爱和所强调,这部著作是当代学人以这一代人的眼光、知识结构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方式,书写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典范。
在多年扎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郭延礼形成了自己对这一断代时期文学特点的理解,他认为,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80年的全部文学创作表明,近代文学史创作主体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在强势的文化撞击下,经过痛苦反思之后形成的的、的、的文学。郭延礼的研究将中国近代文学史做出三个阶段的划分,先后为早期改良、改良时期、时期。不少学者认为,三阶段分期说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把握非常准确,以此学术分期的判断为基础,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文学史研究方法,更突出了其背后国家、民族经历时代巨变作为文学发生的场域。
郭延礼强调,近代文学是在包括民族意识的、意识的张扬、意识的强化、文学的频繁等近代意识的推动下发生,是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关爱和认为,这一判断学界应在的比较中来定位中国近代文学特质,这一时期中国原来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现被打破,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是在古今与中外两对矛盾交织中发展起来。以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为例,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指向,与近代以前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质,需要研究者在近代所处的纵横坐标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定位。
与会学者认为,在书写体例上,《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学方阵,开创了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学史的新体制;强化了翻学方阵,反映了西风东渐背景下,近代翻学活动及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文学方阵,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转型期中所出现的新景观和新气象。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