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举措。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其中一项措施是:,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根本处入手,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副处长王雪野表示,“学校将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实施查重抽检制度,还将把学位论文评价意见作为内容向全校和社会公布,建立开题-预答辩-答辩专家责任制度,通过倒逼方法,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建设中的第一责任意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的工作作为研究生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介绍,通过这次,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学、艺术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与知识产权等19个新专业方向。
此前,大学已于2019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由此可见,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学位资格脱钩已是大势所趋。而在脱钩后,要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导师制,强调教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教育与管理。把学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包括发表期刊档次、数量,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是近20年来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推出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然而,从现实看,这一措施虽然确实增加了高校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却不见得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反而出现为了毕业,研究生急功近利撰写论文、买卖论文、弄虚作假等问题,不少研究生导师也反对这一措施。
把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其出发点是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必须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也借此给导师指导学生“布置”明确的发表论文任务。可是,刚读硕士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怎么写论文?要求所有硕士生、博士生都发表论文,学术期刊哪有那么多版面?这些论文真有创新价值吗?
国外一流大学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通常都没有在求学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并不把发表论文与申请学位挂钩。对于博士研究生,主要强调通过导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严格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很多学校连硕士学位论文也不要求撰写,主要要求学生完成高强度的硕士课程学习。学校是怎么保障培养质量的呢?对硕士研究生,每门硕士课程的要求常严格的,不少课程都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通不过课程考核,拿不到的学分,也就无法毕业,教师在给学生课程评分时不存在“放水”现象。也就是说,这是强调过程质量监管。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
国内一些高校用发表论文来代替过程质量监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平时课程教学要求不严,导师的质量把关也不严,如果不设置一条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培养质量将“很水”。当然,要求学生发表论文,在校方看来,不但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质量保障问题,也可增加学校的论文发表数,为提高排名作贡献,有的高校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到学校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
这也是取消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挂钩存在的现实阻力。抛开影响学校的论文发表数不说,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指标”,高校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人担忧,研究生会不会变得“更水”?
从的反应看,一些人是反对高校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的,尤其是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对于硕士研究生,有的人也不赞成取消学术硕士发表论文的,支持度相对较高的是取消专业硕士必须发表论文的。
因此,“唯论文论”,在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挂钩的基础上,还要健全导师制建设和研究生课程建设,强调教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指导。这要求进一步明晰导师权责,并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花心思指导学生,而不是把教师的精力导向申请课题项目、发表论文之中,疏于对学生的指导。
来源:微信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