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毕业论文有多重要?他们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0-6-20 10:22: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又到一年毕业季。“论文写完了吗?查重率多少?答辩过了吗?”成为军校校园里毕业生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

  刚返校就要毕业?今年的毕业如何应对紧张学业和毕业论文带来的双重挑战?国防科大号为您带来给毕业生的心理自助小贴士。

  毕业论文能否通过,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工作岗位,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抛开功利性,毕业论文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对军校学业的总结,也是未来军旅生涯的开端。有人总结军校生活时说,“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而毕业论文,就是真正检验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的时候。撰写毕业论文,是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为未来更加深入地研究与运用打下扎实基础。

  毕业论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生的选择。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对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进行了思考。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也成为他未来人生的方向。正如他论文中写到的,马克思终身都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

  每一次修改论文,都是一次痛苦的。或许很多年以后,你会再度想起那些凌晨坐在台灯下苦苦修改论文的日日夜夜。那时候才突然发现,记忆里的苦涩,一点点淡去,最终化成了甘甜。

  杨克巍说:“论文是科研的第一步。而很多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杨克巍认为,只有做好论文,才能打通知识向能力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9年。这一年,在钱学森创建的国内首个系统工程专业——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求学4年的杨克巍迎来了“毕业季”。面对教员给出的众多毕业论文选题,他选择了一个非本专业的选题——网络代理服务器方向。

  跨专业做毕业设计,即使在现在也并不多见。同学们十分诧异,导师也不太看好,杨克巍却兴致盎然,“‘理工结合,落实到工’,这是钱老创建我们系时定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选题虽然对现在的我有难度,但它将成为我本科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

  尽管已经做好了挑战自己的准备,杨克巍还是迎面撞到了“墙”上。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摆在他面前的,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理论、新技术。5月初,杨克巍向导师提交了自己的论文初稿,导师的反馈让他陷入沉思。

  “说是初稿,其实我就是把原理照搬过来,关于应用方向的设计和建模我几乎都没有涉及。”杨克巍做的毕业设计,与教研室所承担的某项重大课题有所关联,若无法得到实际应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那时系里条件有限。白天,杨克巍只能在中午别人下班的时候,跑到实验室“蹭网”做实验。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顾不上吃饭,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验证,不停地试、不停地改,恨不能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晚上,他就跑回宿舍,把小马扎搬到衣柜前,打开衣柜面对“镶嵌”其中的台式电脑开始写论文,一会儿念着白天的数据参数,一会儿又趴下来写写画画……就这样,关于网络代理服务器实践应用的“窗户纸”被他一点点捅破。

  回顾当年完成毕业论文的历程,曾经的困难,如今看起来微不足道。杨克巍在科研中显露出来的拼劲、韧劲和导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需求相结合”的,却贯穿了他日官员与三女子滚床单后的科研生涯。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检验出我们的论文做得好不好。”杨克巍说。如今,借助东风,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科研正全面应用于战区联合作战体系和联合作战保障体系。寒来暑往,奔走在部队与校园之间的杨克巍,一如当初和毕业论文较真的少年。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值得提倡的‘利他性人格’》。”虽然距离自己的“毕业季”已经过去了25年,当记者问起毕业论文的题目,国防大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教授仍能不假思索地答出来。

  作为教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姜延军撰写和指导过的学术文章数不胜数。之所以对这篇论文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当年被《复印资料》转载,更是因为撰写论文的过程,培养了他对知识的与热爱,成为他教学之的“起跑线”。

  当时,图书馆没有现在的文献资料电子检索系统,平时查阅资料也没有一键“百度”,全靠自己在一排排文献索引中翻阅,所有文字工作都必须“付诸笔头”。姜延军从未感觉枯燥乏味,在他看来,一字一句的手写摘录不仅是对学习的巩固,更像是在知识的长河中“淘金”。“我以写论文的思再次审视学过的知识,经常能发现知识漏洞,每当这时候我就特别开心。”

  也正是从那时起,姜延军渐渐被自主研学带来的收获感和成就感吸引。毕业,他有了新的目标——激发的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探寻真理的快乐。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姜延军常常从几个方面列出对某一理论的常见观点,再带着们层层深入,通过自主研讨辨析正误,推动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的统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姜延军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大家爱上了思辨与探寻,一如当年翻遍资料索引仍乐此不疲的自己。

  “理论积累是论文成功的必经之,这条没有捷径,必须扎扎实实从阅读原著开始。”撰写毕业论文的那段日子,图书馆成了姜延军的“根据地”。盛夏的南京酷热难耐,他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为了避免在书海中“盲目撒网”,姜延军总会时不时地用论文提纲校正阅读方向。他还准备了笔记卡片,记录对论文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带在身边随时阅读思考。久而久之,手边的小卡片积累了厚厚一摞,论文的思也愈发清晰。

  如今,静下心来读原著、记笔记的习惯,被姜延军带到了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随着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青睐“指尖上”的阅读,知识获取难免“碎片化”。为了打牢理底,姜延军给大家量身定制“书单”,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出题考察们的阅读效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汲取书籍中“原汁原味”的理论精髓。

  “曾经觉得哲学研究是遨游书海,毕业论文却让我实实在在地拥抱社会。”姜延军的毕业论文,既有“书墨香”,也有“泥土味”。查阅文献之余,他常常走出校门搞调研,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理论产生共振,不仅激发了写作灵感,更让他真切感到实践赋予理论的蓬勃生机。

  风尘仆仆的论文调研之,让姜延军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工作者应有的样子。从青年教员到全国模范教师,姜延军始终注重让理论课堂对接现实,带领教研团队推动理论“学、研、用”结合。他还和同事们一起积极参加理论宣讲,先后授课10万余人次,为官兵播下理想的种子。

  “在云中飞行时,天气瞬息万变,如果天气突然变得很坏,就可能飞行安全,要求飞行员必须严谨细致。”这是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许菲本科毕业论文综述的开篇,也是他记忆犹新、感同的一句线年前,许菲以《云对飞行的影响》为毕业论文,结束了在飞行学院的学习。

  那时候,许菲一边要准备论文,一边要进行飞行训练。走出宿舍,他的一日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图书室-训练场-教室。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仔细确认论文引用事例的出处和数据的准确性。他还利用飞行时机,专门近距离认真观察云。飞行结束后,他就拿着自己在笔记本上画的云彩图形追着教员请教。有时到了晚点名时间,许菲还待在教室为如何准确表述论文中的一个观点而苦思冥想。

  “他这个人爱‘较真’,对于论文写作更是精益求精。”这是同期飞行对许菲的一致评价。毕业论文的撰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的事例和数据做支撑,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事例许菲都要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论证。一次稍微的“放松”让许菲至今难忘。“那是让我铭记终生的教训。”许菲说。

  当时,因为飞行毕业考核临近,许菲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图省事,把一组没有经过考究和的模糊数据直接用在论文中。他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没想到第二天就被教员的“火眼金睛”。教员严肃地了许菲,并对他说:“飞行无小事,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悲剧。所以不管是在空中还是地面,我们都要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

  “飞行安全没有99分,只有100分。”从那之后,许菲在论文中每引用一个数据或一个事例,都会反复考究。

  在编队训练中,许菲除了要解决大飞机飞行中对细小误差难以判断的问题,还要克服前面编队飞机尾流的干扰。如何在保持编队队形的前提下,米秒不差地飞过广场,是许菲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将时间和距离的误差缩短到最小,许菲和战友们刻苦钻研、反复训练。他们先是在地面画好相应的距离,将相邻战机的牢记在心里。然后又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准确把控好距离。每次结束飞行,许菲顾不上休息,就去塔台确认刚才的飞行情况,通过对比在天上的状态,来反思自己上一次的操作,以便下一次飞得更好。

  如今,许菲已经飞行了16年。他始终牢记军旗前的誓言,保持第一次飞行时的严谨细致,认真对待每一架次的飞行训练。回想起当年钻研毕业论文的经历,他笑着说:“毕业论文,是我飞行之的‘登’。”

  

关键词:毕业论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