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民间文学经典论文

※发布时间:2020-6-16 23:53: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 摘 要:元杂剧公案剧塑造了包拯、张鼎等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 赋予其共同的思想性格特征: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为民、犯颜 直谏、打击豪强、为民除害、聪明睿智、断狱精明,这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外化, 也体现出人民与作斗争的坚强斗志和不畏的正直。 他们正是人 民所期望的清明的,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痕迹。 关键词:元杂剧;公案剧;形象; 近来阅读了苏力先生几篇从法律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论文,甚觉新鲜。从一个 新的角度研究文本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但其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诸如论文认 为“尽管常常被概括为与或滥官之间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但这些戏 剧真正反映的是,冤错案件基本与裁判者的官员本人的品质并没有直接关 系,而与官员的智识、能力则有更直接关系。如果仍然要用‘’这个词,那 么这里的‘清’不能仅仅,甚至主要不能理解为上‘’或‘清正’ ,而 应理解为包括了智识能力上的‘清楚’或‘’《窦娥冤》讲的就是这样一个 。 人类悲剧:在一个没有强有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传统和职业传统支持 的司法制度中,哪怕司法者很有和,也将注定不可能运送,而更可 能运送灾难和悲剧。 ”作者模糊了与的区别,认为他们“勤政不勤 政就不会对减少错案有多大差别”…。如此的论断,或许从现代法律学角度审视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此分析经典名作是对经典名作为我所需的随意解读,完全不 顾及作品所处的时代与作家塑造这些的文化意蕴, 故其所得结论不符合作品 所反映的时代和文化。因此,本文从探究元杂剧公案剧中的形象的文化 层面,出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意蕴,有利于我们将古典作品还原于作 品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来理解其思想意义,而不是用现在人的观念去匡正古人。 一、包拯——百姓理想化的典型 元杂剧公案剧里的形象,第一当属包拯。元杂剧里写包拯的戏有《蝴蝶 梦》《鲁斋郎》《后庭花》《生金阁》《灰阑记》《留鞋记》《合同文字》《神 、 、 、 、 、 、 、 奴儿》《盆儿鬼》《陈州粜米》《张千替杀妻》等,故包公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心 、 、 、 民间文学论文 目中耳熟能详的第一形象。 在他的身上溶入了广大人民对清明渴望的美 好理想,他是人民按照自己理想模式所设计出的人物,正如胡适先生所说: “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 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 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 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当然,老百姓能够选择包拯,也是 因为他本身确实也是一位受民尊敬、为民做主的好官。关于包拯, 《宋史》卷 316 《包拯列传》云: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苛 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书,故人、亲党皆。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 衣时。尝日: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 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在任宦期间确实以刚正著称,积极参政,为做 了一些好事,受到的怀念。但是元杂剧中的包拯,已经不等同宋时的包拯, 他是经过艺术家和不断地加工想象、 丰富和理想化了的执法如山、 断案、 为民除害的形象。 尽管剧作多称为宋, 但实际展示的完全是元代的社会。 第一,为官清正、不畏、勇于为持的品行。元蒙者由 于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大脑中几乎无法制的概念,皇亲贵族,污 吏枉法,土豪无赖,广大受尽。因而,百姓企盼清正之官 能铲除权豪、为民, 《鲁斋郎》《蝴蝶梦》《生金阁》《陈州粜米》中 、 、 、 的包是这样的,正如《后庭花》中包拯自己所说“凭着我撇劣村沙,谁 敢道侥幸奸猾?莫说百姓人家,便是宦官贤达,绰见了包龙图影儿也怕” 。 《鲁斋郎》里的鲁斋郎、 《蝴蝶梦》中的葛彪、 《生金阁》中的庞衙内、 《陈 州粜米》中的刘衙内以及他的儿子、女婿,都是权豪势要,他们恣肆、 ,又享有“打不”的。因此,他们随意打还狂妄地说: “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 。面对如此的人物,包公毫 不,与恶周旋,最终铲除人民的,为民。如“智斩鲁 斋郎” ,别看鲁斋郎表面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主持祭祀的官,实际上他是受 民间文学论文 恩宠的朝廷,因而他才能任意人妻。对待这种人,在就是法的封建 社会,要靠正常的法律程序达到惩治他的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包公只 能出于无奈,采用“智”斩。他把“鲁斋郎”三个字改为“鱼齐即”罗列其, 皇上,等得到皇上批了“斩”字后再加笔划,把押上了断头台,巧借圣 旨之威,为除奸去恶寻找到法律的,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民那种“王子 犯法与民同罪”“龙孙帝子打要吃官司”的理想,充分体现出对的 、 与爱护之情。 《生金阁》中,包公为被庞衙内夺了传家宝物又被铡死的书生 郭成报仇。特别是《陈州粜米》细腻地展示了包公与权豪势要势不两立的风 貌。包拯本已了朝廷、的和,正直者得不到好死,奸佞者反受 宠得势: “有一个楚屈原在江上死,有一个关龙逢刀下休,有一个纣比干曾将心 剖, 有一个未央宫屈折了韩侯。 那张良呵若不是疾归去, 那范蠡呵若不是暗奔走, 这两个都落不得完全尸首。我是个漏网鱼,怎再敢吞钩?不如及早归山去,我则 怕为官不到头,枉了也干求。 ”因此他准备辞官归隐,可当他看到刘衙内对于他 请求归田时的高兴样子,并希望他赶快离开朝廷的时候,对污吏的情绪 使他打消了归隐的念头: “老夫有件事向君王陈奏,只说那权豪每是俺敌头。他 便是打家的强贼,俺便是看家的恶狗。他要些钱和物,怎当的这狗儿紧追逐。只 愿俺今日死,明日亡,惯的他千自在,百。 ”听了小撇古哭诉其父被小衙内 的,他便怒火中烧,为民除害的感使他主动地承担了去陈州处理案 件的任务。他与权豪势要势不两立: “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 和那有的官人每卯酉,谢大人向朝中保奏。 ”于是,包公通过私访暗查,掌 握了小衙内的,让小撇古紫金锤小衙内为父报了仇,又巧妙地救了小撇 古的命。 第二,断案精明、主持,是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 担负着广大人民希望法制公平的美好愿望,在法制不健全的元朝,人民只能希望 为官者有超人的智慧,凭借着“智慧”惩治,帮助善良的人们。因此,剧作 者把人民大众的智慧都聚集在包公身上。突出包拯断案以智慧为主的剧作有《包 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包待制智赚合 、 、 、 同文字》《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等。 、 在这类剧中, 《后庭花》 除 外其他的案件本身并不复杂, 曲直较为清楚, 民间文学论文 不需花费太大的精力勘察案情的蛛丝马迹, 只需要为官者有一颗的心和聪明 的智慧,突发奇想,掌握。 《灰阑记》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剧写棠因贫 穷为妓,后嫁富户马员外为妾。马正妻与州衙赵令史私通,为独霸家产,二 人谋划将马均卿毒死,嫁祸于海棠,又抢夺海棠之子。海棠与马正妻吵到, 赵令史买通街坊邻里, 出面作, 说孩子为马正妻所生又逼海棠承认毒死丈夫, ,问成,开封府。包拯梦见回家的路接到申文,重新审理,画地为圈,放寿 郎于圈内,让海棠与马妻各拉幼儿的手,谁拽出孩子便是谁的。海棠恐伤子,因 而马妻拽出,包公假怒,令打海棠,海棠诉说怕伤孩子,合情合理,遂判明此案, 将奸夫奸妇凌迟处死,海棠团圆。剧作的主要关目就是包拯巧妙地运用人情 可推的道理, 轻易地断出了谁是生母, 表现出包拯超人的智慧。 再如 《合同文字》 中包拯发布刘安住死亡的假消息,然后告知刘安住的伯母“误杀亲子孙不, 若不亲,” ,刘安住伯母承认刘安住是自己的亲侄儿,并主动交出 《合同文字》 。包拯既不,也不,而是智赚合同文字,为刘安住争得了 财产继承权。 《后庭花》是一个案情非常复杂的公案剧,里面有两桩人命案纠缠 在一起, 充分展示了包公勘察案情的超人智慧。 除此之外, 几乎所有的 “包公戏” 中,都表现出他超人的断案智慧,这点,更使这一人物完美,正像《鲁斋郎》里 张珪所唱的那样“再不言宋天子英明甚,只说他包龙图智慧多。 ” 第三,爱护、体察民情,具有人情味。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不仅仅是 威严、铁面的判官,而且还表现了他温和的一面,当然这是他对弱 小的、善良的的。 “在元代法无定守、法多有弊的现状中,他们(儒臣) 往往是重情胜于重法。胡祗通主张‘问狱以情’ ;靳孟亨‘为治以理而不以刑’ ; 杨维桢也明确地强调: 求狱不于其情, ‘ 而欲以笔札求之乎?是言也, 平狱之本也。 ’ 一贯以德化为主而轻视法律,提出: ‘德主刑辅’‘以经决狱”。因此,元 , ’ 杂剧公案剧里的包公也往往以“律意虽远,人情可推”(《灰阑记》)作为断案的 准则,往往也显示出铁面、执法如山的包公形象的另一面。如在《鲁斋郎》 里包拯出于收养李四和张珪的儿女, 《蝴蝶梦》里包拯被王家有情 有义、深明、敢作敢当的所,于是找了一个与本案无关的罪犯替代 了王三,救了王三的命。特别是《留鞋记》 ,是包公戏里很有新意的剧作,展现 的完全是包公思想中重情感的光彩面。它既是一出公案剧,同时又是一出很美的 民间文学论文 爱情剧,了秀才郭华和卖胭脂的少女王月英的爱情。郭华因爱上王月英 而常去买胭脂,王月英也爱上郭华,二人约在元霄夜到相国寺里相会。郭华因醉 酒,在相国寺里睡着,王月英推不醒他,无奈将一只绣鞋、一块手帕放在郭华怀 里而离去。郭华醒来后发现了鞋与手帕后悔不已,便吞手帕。郭华的仆人到 寺中发现郭华死了,便扭送到开封府。包拯根据绣鞋便捉拿了王月英, 王月英说出真情,包拯让她到相国寺寻找手帕。王月英来到相国寺,见郭华口边 有手帕的一角,扯出手帕郭华便复活了,包拯于是成全了一对有情人: “今日个 开封府断明白,合着你夫和妇永远团圆” 。包拯便成了捍卫年轻人爱情的保 护神,从而使其成、善、美融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第四,包公文化的现实。从元以后,包公戏长久不衰,直至今天的舞台 影视。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三代写包公的戏竟有 31 种之多。近世《京剧剧目 初探》里也有 34 种包公戏。这些故事大多没有史实依据,多是人民群众的想象 和创造。这些戏的共同之处是突出包公的正气、勇气和灵气,包拯往往并不是戏 剧的中心人物,只是在剧情达到时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因素而出现。从古至 今,包公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包公是一种象征,象征着 和。他执法如山,断案,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上在 间,下到阴曹地府,违法必究,铁面。艺术中的包公,实际上是老百姓心中 的包公, 包公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同时也成了老百姓心灵的寄托。 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 人们需要诉冤的地方, 就有开封府的大门为他们敞开; 在坎坎坷坷的人生旅途中,人们期望有敢于主持的人,于是就有包青天昂然 端坐在大堂之上。千百年来,包公从朝廷民间,从历史生活,从现实走 向艺术,从古代现代,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种共同心理的产物,一种普通愿望 的表露,一种集体意志的倾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没有比正常的生活秩 序、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了,但安定的生活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和强有力 的执法者来的。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包公代表着、代表着公 理、代表着人情。因此,在文艺作品中,无论是王侯身边威武庄严的包公, 还是置身于平民百姓中谈笑风生的包公, 这个形象的核心内涵和价值作用是一致 的:有包公在就有在,有包公在就有在,有包公在就有人情在。这就是 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给予包公的历史评价。正因为如此,只要人们、 民间文学论文 、渴望的心愿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包公形象在艺 术中就不会消失,影视舞台上的包公戏就会唱不完,演不完。 二、良吏、能臣——以人为本 的的赞歌 公案剧不但塑造了包公这样的,还塑造了一些执法、智慧超群的良 吏、能臣形象。他们中首推的当属河南府六案都孔目张鼎。张鼎, 《元史·世祖 本纪》中记有其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以“鄂州总管府达鲁花赤张 鼎、湖北道宣慰使贾居贞并参知政事”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有淮西宣慰使 昴吉儿入觐,言江南太冗。元世祖加以肯定,又其他官员未反映此类情 况。 “近侍刘铁木儿因言: ‘阿里海牙属吏张鼎,今亦参知政事。 ’诏即罢去。 ”七 月,以“张荣实、张鼎并为湖北宣慰使。写张鼎审案的杂剧主要是《磨合罗》和 《勘头巾》 。 《魔合罗》写李德昌外出做买卖,他的堂弟李文道更加胆大妄为、调戏嫂子 刘玉娘。李德昌经商回来,上淋了雨,病倒在一古庙,托卖魔合罗的小贩高山 给他家送信。 高山问恰恰问到李文道, 李文道听到哥哥赚了好多钱便起了坏心, 他告诉了高山嫂子的住地后就到庙中用毒药毒死堂哥,劫走财物。等刘玉娘赶到 庙里时,李德昌已不会说话,归家即死。李文道却,说刘玉娘和奸夫通 谋药死了李德昌,并以此逼刘玉娘嫁给他。刘玉娘不从,李文道就告了官。萧令 史受贿,把刘玉娘判为。刘玉娘被押到府里,府尹不加勘问就判了个“斩” 字,恰遇六案都孔目张鼎,刘玉娘向他哭诉,张鼎看出了她的,认为人命关 天,不能糊里糊涂地判人死刑。府尹限他三天内审清此案。张鼎从刘玉娘口中问 出了卖魔合罗的人高山,由高山又追究出曾遇到李文道,又巧设计谋找到李文道 犯罪的人证,最后处斩了李文道,为刘玉娘涮洗了。 《勘头巾》写贫民王小 二经常得到刘平远刘员外接济,某日又来到员外门前,却与员外发生了一场口角 说要杀了刘员外;恰好刘员外的浑家与太清观的王知观“有些不伶俐的” , 便他杀了刘员外,两人得以做一辈子夫妻。王知观趁刘员外出门取账酒醉时 杀了他,取头巾回来为证见。地方官审理刘员外身死的案件,刘妻的告诉, 民间文学论文 将王小二作为疑犯,虽然并无,仍然将他。但是刘员外所用的头巾 一直没有找到,负责审案的令史再次到牢里王小二,王小过,随口 答道,头巾藏在城外刘家菜园里井口旁边石板底下。刚好有个卖草的庄家被牢头 关在牢里让他给打草苫,听到了王小二的。令史审出了头巾所在,自然就要 去取这件重要证物了,而那位卖草人出得门来却碰上了在附近探知动静的王知 观, 将王小二的说与他听, 王知观得知后迅速将头巾藏到王小二所之地, 前去的张千顺利取到证物,此案遂定为铁案。就在王小二被时,六案孔 目张鼎进衙办事,听到王小二,就想为他重新审理,寻找案中的破绽,却无 释王知观何以知道头巾这件重要证物埋藏的场所。七弯八绕,闲谈中张鼎一 不小心说起这衙门的屋顶哪怕加几张草苫也好,张千猛地想起那日去取头巾时, 曾经遇到一个卖草人。张鼎找到了这位庄家,很偶然地,知道那天他曾经将王小 二的说给王知观听,经由这条小线索,诱刘员外妻子说出真情,终于找到了 凶手。 通过这两出戏,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良吏、 能臣的张鼎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行。 第一,为官、勤勉吏治。剧作者把人民理想中的良吏的好的品行都集中在张 鼎身上, 他为官不是为了自己的富贵或光耀祖, 而是做官为民、 报效。 因此,他不畏手执“势剑金牌,先斩后奏”的的,说他“葫芦提”而翻 他已判了“斩”字的案。他之所以敢如此,就是因为他认为: 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古人云: “系狱之囚,日胜三秋。外则身苦, 内则心忧。或笞或杖,或徒或流。掌刑君子,当以审求。 ”赏罚国之大柄,喜怒 人之常情;勿因喜而增赏,勿因怒而加刑。喜而增赏,犹恐;怒而加刑,人 命何辜?这的是霜降始知节妇苦,雪飞方袁窦娥冤。 这一点正体现出中国古代正直官员以人为本的, 意识到断案赏罚的 公平性,不可因的而随意增减,唐代家魏征在《谏太十思疏》中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张鼎正是这种为 官的实践者,他主动请缨,重审刘玉娘的状子,而此案已是刘玉娘自招过并 画了押,又是府尹已批了“斩”字的案件,足见重审的难度和他的不识时务。他 原本可以轻松回去度假,也不必引起萧令史、府尹们的不悦,如果从中国保 己的潜规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说,张鼎是愚拗者,但他是理想良吏的 民间文学论文 榜样,故他才能置个人安危于肚外而为民。他认为: “受苞苴是穷民血,便 那清俸禄也是瘦民脂, 咱则合分解民, 怎下的将平人去刀下死!” 勘头巾》 ( 《 ) 这正是柳元在《送薛存义序》中对为官者的要求: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 也。 ”所以,张鼎能励精图治,救民于危难,解民于倒悬,为张小二、刘玉娘这 些善良的弱小者主持,同时又使那些祸国殃民者尽落法网,得到,他正 体现出的强大力量!第二,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他断判冤案完全是出自良 吏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像污吏,以求索贿。张鼎是“我从来甘剥削与民 ” ,府尹也承认他“刀笔上虽则是个狠偻罗,却与百姓每水米无交”(《勘头 巾》)。但在审案上他敢于自己的立场,为民, 《魔合罗》里,通过将张 鼎与萧令史的对比,更突出了他这一点。令史枉法,收了李文道五个银子就 把人刘玉娘,判为。可见,令史是十足的污吏,更反衬出 张鼎的刚正不阿。第三,审案时机智聪明,明察秋毫。张鼎善于从案件的细枝末 节发现疑点,然后深入细察,分析案件精辟入里,推断案情逻辑严密,疑犯 准确有条, 调查取证细致入微, 所以他往往能抓住罪犯的心理特点诱其供出实情, 达到的目的。 此外, 王翛然也是很成功的能吏的典型。 他是金时人, 金皇统二年(1142) 进士。金人刘祁《归潜志》卷 8 载: “金朝士大夫以政事最著名者日王翛然。尝 同知咸平府,摄府事。时辽东多世袭猛安、谋克居焉,其人皆女真功臣子,骜 亢奢纵。 公思有以治之, 会郡民负一世袭猛安者钱, 贫不能偿。 猛安者大怒, 率家僮辈强人其家,牵其牛以去,民因讼于官。公得其情,令一吏呼猛安者。其 猛安者盛陈骑从以来,公朝服,召至听事前,诘其事,趋左右械系之,乃以 论,杖杀于市。一悚然。后知大兴府,素察僧徒多游贵戚家作过,乃,午 后僧不得出寺, 街中不得见一僧。 有一长老犯禁, 公械之。 长老者素为贵戚所重, 皇姑某国公人诣公请焉,公日: ‘奉主命,即令出。 ’立召僧,杖一百,死。 自是京辇,人莫敢犯。世深见知,故公得行其志也。公为人恬淡简静,颇 留意养生。……其为吏之名,至今人云过宋包拯远甚。 ”由此可见,王翛然确实 是当时的一个,所以杂剧作者也就喜欢将审案故事附会在他身上。写他审案 的剧作主要有王仲文的《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和萧德祥的《王俯然断杀狗劝夫》 。 民间文学论文 尽管这两出戏都重点反映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前者“母贤子孝” ,后者赞扬 “嫂贤弟悌” ,但仍然表现出能吏的,尤其是前者。杨兴祖母亲李 氏是位贤德的母亲,面对贪而昏的巩推官和令史毫不,他们“官人 们枉请着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 ”王修然更可贵的是他对百 姓冤苦的理解, 对污吏的, 因而他更具人性味。 他认为 “律意虽远, 人情可推。 重囚每两眼泪滴在上, 阁不住落于地上, 直至九泉。 其地生一草, 叫做感恨草,结成一子,如梧桐子大,刀劈不能碎,斧砍不能开,天地,显 报如此。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 盖,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蒸成珠儿,在那 锅盖上滴下,就与那囚人衔着滴泪一般。 ”由于他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 他审案非常注意,绝不妄下结论,这充分显示了的人格风范。他令史: “但凡刑人,必然尸亲有准伏,方可。 ”他看着杨谢祖“一个寒儒,怎 十恶大罪?方信道日月虽明,不照那覆盆之内。我为甚重推重审?却不性命关 天关地!”正是出于对人性命的看重,他才不怕麻烦,为民,护善,这 正是公案剧中良吏的可贵之处。 《延安府》中的廉吏李圭也是这样的正直之 官,他决不做谄佞: “咱人要一生谄佞,枉负了七尺身躯。 ”他有自己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