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你前世死因
作者墨多先生,大学硕士,英国国际互动英才得主,连环创业者,专栏作家,关注职场与个人成长。
不知你发现没有,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那些看似逻辑缜密又会讲理的人,未必就能争取到更多的信服。
比如,我曾花费很多时间训练自己的逻辑,甚至连平常说话都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口头禅,“关于这件事有3个重点”、“我这么说的依据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
然而问题是,尽管我自认为自己的逻辑性不差,但每当和别人探讨或交流一个问题时,甚至想要极力用自己的逻辑去影响一群人时,效果却适得其反。
这也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身处领导岗位的人,他们特别喜欢站在的制高点上,和员工讲大道理。比如:
很显然,在许多管理者眼中,自己的这种做法亦是一种坦诚,美其名曰“对事不对人”。如果道理能听进去就是好员工,如果道理听不进去就是无用之才。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为什么目标有了KPI还会失效?为什么能力很强的人也会产生“职业倦怠”?一个人又是如何爱上当前的这份工作?
后来我看到了一句话,叫做“所谓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才终于有了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说:
言外之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如果你真的有必要想要影响周围的人,不单单是要掌握逻辑,还要理解到人性中的精髓。
孩子很任性,父母也没辙,虽然心中很生气,但上大学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于是只能忍气吞声地说:“如今的孩子可真难管”!
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的东西可能在不同中有着相反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隔阂、互斥,代表你我的立场不同,无论你的道理对错与否,我都认为你是在给我。
十七八世纪,曾经有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莱布·尼兹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总共有三种真实,分别是:现实真实、逻辑真实与情绪真实。
有些管理者喜欢跟下属谈逻辑、讲道理,他会跟你讲,好好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可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赢得更多的尊重。毕竟,他如今就是这样一步步靠努力换来的。
这就好比一对夫妻之间在争论。女方说,为什么你不能花更多的时间来陪我?男方说,为什么你不能体谅我赚钱的艰辛?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句常识,但我却认为它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也并非是说那些特别会跟人打交道的人,就一定适合做管理。
那么放在工作当中,什么才是化解一切情绪的最高层次认知呢?其实就是一个人认为,“我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在一起”的时候。
然而,在宋美龄之前,其它大多数领导人并没有给保健医生设立激励制度,只是说那个医生能给领导好病,就给多一些的励,或者封个“妙手回春”的称号。
于是,绝大多数医生不但不会想法子帮领导人预防疾病,相反,潜意识里还会盼着领导人得病,因为这样才可能获得励。
他要求医生将“治病”转向“预防”和“治未病”。如果宋美龄和家人一年不生病,那么医生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励,可如果万一生病了呢?励就要相应的减少。
反之,也许有人会说了,明明激励制度也有了,我也下放了,甚至资源也都配齐了,为什么还是有人烂泥扶不上墙?
这个时候,除了此人真的是摊烂泥外,还有一种可能,即:一个人的情绪是流动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状况,同样一个人在之前的团队里表现很差,但是换了一个公司或者部门,他的表现却与之前大相径庭。
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个人的能力突然提升了。但这种解释好像又说不过去,所以多数人会认为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怎么理解呢?相信你一定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有五种: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实现,且这五种需求是由低向高递进的。
好比我之前见过许多家底殷实的富二代,或者养尊处优的少奶奶,他们出来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也不想和人挣个谁高谁低,但它们仍然会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触发自己的情绪,比如人际关系的舒适度。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有无限潜能的,只要你能满足他的需求。相反,人的需求不但会进化,也时常有可能退化。
比如一对情侣,结婚之前女生对男生说,我不求你有钱也不图你有权,我就想让你好好待我,一辈子能够陪着我。
后来,两个人结婚了,按道理说从此应该过上了平淡知足的幸福生活。可是呢,日子久了,女人发现和这个男人相处了七八年生活还是老样子,与周围同龄人比起来,除了顾家简直一无是处。
于是,女人开始心生埋怨,逼着男人努力工作、玩命赚钱。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女人后悔极了当初的选择。
中国人常说“知足常乐”、“幸福乃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按道理说,故事中的女人其实早早就想透了这件事,可为什么回过头来又关注起了“最低层次”的需求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人的最低需求其实是「归属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会产生出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无法允许自己。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归属于某一个类别里,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毫无价值。
当期望高于现实的时候,一个人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工作便会消极怠工;当期望低于现实的时候,一个人就会被激励,工作就会更加努力。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会时刻调整下属的情绪,并不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引导他人的不同需求。
正所谓“人虽无之分,但却有三六九等之别”。这里的“三六九等”指的并非是能力,而是不同人背后深层次的需求。
著名的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曾提出一个“双因素激励理论”,他把让一个人会好好工作的手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在他看来,所谓的工资、岗位、培训、福利等,都属于“保健因素”,即这些因素不会产生太大的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条件不存在的时候,却只会引发更多的不满。
这就好比夫妻二人过日子,一方千万不能对另一方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因为这是婚姻当中所必备的条件,对方并不会因为你付出得更多,就天天感激涕零谢天谢地。
相反,如果你真的想通过激励来调动一个人的情绪,从而让他反过来满足你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对方满足感的来源。
比如,之前有个朋友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向我抱怨,说自己公司负责技术的VP向他提离职,这件事让他很烦恼。
上述的情况也许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需求强度,当其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甚至没有时,他的个人需求强度势必会相应减弱。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如今许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统统在效仿Google这样的企业,不断从原有的平台中拆分出更多的业务,其实是为了给人才提供更多成长的空间。
在我看来,管理难,主要难在其中了太多变量关系,表面上可以靠逻辑解决的问题,背后却往往蕴藏了许多看不见的情绪。
你想想啊,那些最初跟着马云创业的人,工资又低工作量又大,甚至还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但他们依然每天很high,说明马云必然是个会调动情绪的高手。
本文系墨多先生授权世界经理人发布,并经世界经理人编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世界经理人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并请附上出处(世界经理人)及本页链接,推荐关注微信号(ID:CEC_GLOBALSOURCES)
© 世界经理人:自1999年创立以来,世界经理人网站(致力于引导职业经理人实现卓越管理,以专业的形象为经理人用户全方位提供最佳管理资讯服务和互动平台。
华为管理者的成长大致遵循“‘士兵’(基层员工)——‘英雄’(员工)——‘班长’(基层管理者)——‘将军’(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发...
《的游戏》重磅回归,剧中的老大各有特点,无不阐释着管理学中的“古狄逊”:不做一个累坏了的管理者。扔掉这三个包袱,妥妥地在“职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