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涵结婚在大学校园里,“代写论文”、“论文发刊”这样的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屡见不鲜,似乎已经让人习以为常。近日,《史志》被曝出“花钱就能买论文”,只要缴纳所谓的“版面费”,就能你的论文能发刊,这一消息将买卖论文的灰色交易又一次在阳光下。
近几年来,由中介公司做中间人进行论文买卖的交易越来越火爆,有些中介公司甚至提供从写作到发刊的“一站式服务”。支付宝、订单、客服……这些原是网上购物的名词被扣在了学术论文上,在不同的学术领域,论文的价格也不同,这不免使人诧异:学术已经变成一种商品了吗?这样买卖“商品化”的论文还是知识吗?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变相的学术吗?
由期刊论文衍生出的产业链并不是无源头可循,买方需求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本科生为了顺利毕业、研究生为了拿学金、教师为了评职称……为了应付这些硬性指标,他们选择掏出钱包,简单了事。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对学术的评判标准上的单一,只看重项目和论文,过于功利化,从而滋生购买论文的不良需求。
论文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简单证明我国原创力的提升。如今各类论文抄袭严重,一些论文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缺乏新论点、新内容,许多期刊落入没有人看、变成废纸的尴尬境地。
仅仅靠这种行为显然远远不够,论文交易,与学术滑坡、遏制论文交易的政策法规及执行缺失等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本成因,还在于现行评价机制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质量的错向。
通过论文衡量学者学术能力,具有一定合。但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是否一定需要发表论文获得励或学位,值得反思。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术论文发表仅限于专业领域,受众面小,一般不对求学者作发表要求。
所以破解论文乱象,更要调整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才能在源头上遏制市场的利益冲动。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应成为衡量学术水准的唯一方式。
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审稿形式,发展刊物、审稿的电子网络化,让作者能看到自己审核的过程,审稿回应时间较短,允许作者进行的。而不是在后石沉大海,催问无结果,挫伤作者的积极性,使之形成“不如花钱买个轻松”的想法。(文/林秋铭 于子茹)环境监测仪https://www.china.cn/p4p/6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