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始建于2007年5月,是由石景山区教委、景山学校和远洋地产公司三方联合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全日制公立学校。学校现有12个年级、70个教学班(小学38、初中24、高中8),2200余名学生,235名教师。
学校与景山学校实行“同一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秉承景山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继承、借鉴、融合、创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改试验为基础,探索21世纪从小学到高中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校训、学制、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保持一致。2013年,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作为景山学校的分校,成为市教委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首批15所学校之一。
十年来,学校背靠景山学校这棵大树,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逐步探索出了具备“景山特质”且适合地域发展、适应新世纪挑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在优化石景山区“四横八纵”空间格局的探索中,石景山区总结景山远洋高效优质的办学经验,以此指导推动引进校、合作校高质量发展,成为京西教育品牌学校、石景山区高端教育体系优质教育资源重要辐射点和教育均衡实现公平、九至十二年基础教育消费在本区这一未来首都教育发展的先锋。
学校在《景山学校制度大典》的基础上,着手修订《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制度大典》,落实依校的,提升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拔、培训机制健全,四大中心(教育教学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督导中心、党总支)职能明确,运行顺畅;中层干部整体及个人素质高,领导力强,工作业绩突出,已有37人进入石景山区教委后备人才库。
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市区教师34人,校级16人,教师比例占21%;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95人,占教师比例42%。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以办名副其实的分校为出发点,办学之初就确立了以教师队伍建设核心的发展规划。学校从招聘源头把控教师个人素质,教研组、教学主任、主管校长、校长在宣讲、面试、说课、试讲、谈话、实习等各个环节中对教师的人品进行考察。
学校制定科学务实的培训方案,对教师发展进行规划,形成制度,新老教师参加两校职前和职后的系列化培训。职前培训分为体验、提升和实践三个阶段。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系列化培训,走近景山了解景山的历史和内涵,学习工作智慧,在景山远洋了解学校的传承与创新,学习规章制度和中青年教师的传统与现代相整合的教育教学,并专家指导下分学科试讲、说课,进行教学基本功展示,参与比赛和师拓展活动。职后提升落实在教学质量、师徒结对和搭建平台三个层面上。两校同时进行重点年级的教学质量三、五、八和毕业年级教学质量,开展一日视导工作,实现段段清;各学段、各学科阶教学进度同步,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采用相同试卷和统一评价标准,同步测试、同步批改、同步进行质量监测总结。
学校新老教师与景山学校教学专家、教师和石景山区特级教师、市区教研员结为师徒,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培养协议,专家们在业务上给徒弟们以专业和系统的指导,“师徒结对”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延续至今。
学校制定并实施基础和职业培训体系,制定师德优秀教师励制度,设立“师德标兵”、“远物”、“远洋之帆园丁”等项,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及时表彰并学习先进事迹。学校鼓励教师通过系统培训、专家、研讨交流、学习和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素养,成为学习型教师。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和教师的培养规划和分计划,形成教师梯队。2016年,学校成立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发挥特级教师引领作用,充分挖掘人才潜能,为学校教师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为专业的平台。学校活动丰富,教师自信阳光,专业过硬,在石景山区历届教育教学大赛中成绩突出。
学校以现代化社区为,以家庭为后盾凝聚三方和谐办学,共创“三位一体”的特色名校,在管理方面创造性地构建了“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这一运行机构,探索当前形势下如何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力量,形成办学合力的管理模式,充分行使社区、家庭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探索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以达到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的目的。“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作为学校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平台,与学校联手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学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得到了石景山区教委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并将学校作为样板在全区推广以“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教育模式。
学校按照国家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以特色引导课程建设发展,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特长发展和潜能培养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完成国家课程设置和落实方面,学校采用景山学校(本部)试验教材,并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把小学、初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对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计划和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今年,在教委的统一安排下,学校积极尝试初高中贯通班培养模式,这也必然影响到初高中一贯性的课程规划。
学校遵循人文与科技并举、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办学目标,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以“同学科一贯、跨学科边界、课内外结合”为原则开设形体、《楹联文化》、性科学实践活动理化生多学科整合《植物探秘》校本必修课,及涵盖人文、科学、健康以及生活技能四个维度的初中31门、高中16门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方面,充分挖掘区内独有教育教学资源,石景山首钢主题课程落户各年级并有效推进,拓展延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此外,学校以“面向世界”为指针开设了特色鲜明的游学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补充。游学课程包括“汉风唐韵”、“楹联文化”等国内游学和艺术夏令营(小学)、英国剑桥游学(初中)、美国韦兰高中师生交换生(高中)国外游学。
学校课堂教学以尊重学科本质规律、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个体差异“三个尊重”贯穿始终,以期在新课程中将特长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层面。
学校全面落实包括“能写一笔好字、较好掌握一门外语、有一两项特长或爱好”等在内的“景山学校学生十项培养目标”这一基础性素质要求,并通过课程实施、活动等通道努力实施,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有才华、有潜力、个性特长突出、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创造有力的学习,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
学校力争实现掌握“一到两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的培养目标,引入体育特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足球进入初中六、七年级课堂,击剑则走入小学四年级课程;学校通过24个科技艺术活动完成“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一定艺术鉴能力、会一两种乐器”的培养目标,80%以上学生、12个多次在国际、国家和市区竞赛获;学校通过“阅读工程”实施“养成良好博览习惯”的培养目标,统一时间,三个学段每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专时专用,师生共读,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研组推荐精品阅读书单,学校统一购置图书按班级发放,其他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推荐阅读书单,给学生更加丰富选择,并通过在班级、年级、学校层面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使每一名景山远洋的学生都能够沐浴着书香成长,形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校方分阶段巩固强化,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灌溉过程。
学校建立了完备且具有特色的德育体系,实现自信、包容、责任、创新的德育培养目标,从活动育人入手,设计了包括月节教育、仪式教育以及课外实践在内的德育活动体系。
月节活动体系以月为单位根据不同的节日或自创的节日进行活动设计,体现学校育人文化。例如十月阳光少年节以心理活动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包容、自信、创新等意识。五月校庆日“爱校月”活动,以诗词朗诵和合唱为内容,一诗一歌伴终身,全面培养的学生的自信、责任与创新意识。
仪式教育体系以年级为单位设计属于各自年级特色的仪式教育,崇尚“礼”的教育,留有成长痕迹,形成了“十二年一贯”的仪式教育体系。例如八年级“成长、、梦想我的14岁”生日会中,“我和妈妈的一封信”环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创歌舞《因为爱在心中》则展示了学生的自信与创新。
课外实践主要依托国家“四个一”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及学校多元交流活动,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实践与历练。
学校校自建校初就确立的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在建校一年后成功立项4个课题。2009,学校成立科研室并设专职科研负责人,了解需求,分层培训,持续深入,构建平台,以科研带课题,确立“科研兴校”总思:以校级课题提与广度,以立项课题推进深度发展。
十年间,全校性研究专题“自主、探究、合作”(2008-2010)、“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2011-2014)、自主学习(2015至今)与一年一届的“远洋杯”教学大赛有机整合,以科研带动课堂实践;立项的市区课题18个(市级5个、区级13个),学校《基础教育性实践课程实施策略与评价研究》与景山学校《市集团教育资源统筹整合问题研究》成为市优先关注的立项课题(共13项、中小学仅有3所)。
十年间,学校国家市区级论文、设计获1066人次,楹联获市基础教育科研一等、《导师制引领学生发展》获第四届区教育科研二等。
2015年,学校被评为石景山区科研先进校,《在科任学科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楹联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探究培养高中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策略》获区第五届教育科研二等。
十年来,学校在石景山区委、区及区教委的领导下,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形成教学质量、教师建设、学生发展、一体化建设、特色发展的教学服务、人才保障和特色育人体系,五届中考总成绩、平均分和两届高考成绩均名列石景山区前茅,2016届高中毕业生赵汉卿以692分夺得石景山区理科状元并被大学录取,学校“一年起好步,三年形成规模,扩大景山优质教育资源影响,五年形成品牌,九年交给石景山区老百姓一所满意的学校”的发展目标已实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