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真实献妻经历1999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七所在武汉部属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允许7所高校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跨校辅修专业,修满5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就可以拿到双学位证书。
但是,对于未来几年有志于考这7所大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再用“一张录取通知书,上七所名校”了。
近日,据报道,这七所学校先后发布通告,宣布“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联盟内2018级学生不能再跨校辅修双学位。2016级、2017级已报名学生可继续完成剩余课程,并拿到双学位证书。各校可对本校学生继续进行辅修学士学位招生。
从1999年开始,七校联合办学为大批学生提供了拓展学科学习的机会。根据联合办学协议,这7所高校的大二学生可跨校辅修专业,修满5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拿到双学位证书;修满25个学分,可拿到辅修证书。为保障学习时间不与本专业冲突,双学位课程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
据公布的《七校联合办学2018-2019学年各校招生专业一览表》显示,2018-2019学年各校招生专业数量分别为:武汉大学(7)、华中科技大学(10)、华中师范大学(3)、武汉理工大学(8)、中国地质大学(1)、华中农业大学(3)、中南财经大学(14)。
有专家认为,在武汉之前,曾有一些地方提供跨校选课机会,但武汉的突破在于提供了学位,这在当时是一种探索创新。
中南财经大学2013届毕业生何小姐坦言,看到“七校联合办学”停止招生的新闻时,有些意外。在校期间,她曾通过跨校辅修的方式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英语翻译双学位。
她表示,跨校辅修给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机会:“在金融行业中有一些岗位,确实是更偏爱金融加理工复合背景的学生。我们就看到很多那种,比如说他自己本身是学了语言类,或者说是这种类的学科,但是又特别希望能够进入互联网行业,或者说是金融行业,那么它如果没有相应的双学位的加成,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优势。”
2019年1月4日,“七校联合办学”2018年度年会上公布的2018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共有4029名学生获得各校辅修、双学位证书,授证比例达到80.39%。2018年度,七校面向2017级学生,共开设45个专业,学生预报名6374人,实际缴费注册3491人。
据长江日报,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暂停跨校辅修双学位招生,依据是今年7月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士学位授予与授予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在《办法》的第三章,明确了跨校双学位的授予: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另外,在本校完成辅修学士学位的学士,也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只在一本学位证书中注明所获的两个学位。
此外,还联合学士学位应根据校际合作办学协议,由合作高等学校共同制定联合培养项目和实施方案,报合作高等学校所在地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其中的联合培养项目需通过高考招收学生并予以说明。
在知道“七校联合办学”暂停的消息后,不少网友都表达了遗憾,还有网友调侃“2018级也太惨了,大二开辅修,结果他们大二的时候就没了…”。
尽管七所高校中,不少2018级的学生对错过跨校辅修的机会感到遗憾,但也有专家在接受当地采访时表示,七校联合办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了多刷一张学位证书而选择容易的学科、靠背书就能拿到学分等情况,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联合办学的初衷。
据长江日报,武汉大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表示, “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为了多刷一个学位证书选择容易的学科,背背书就能拿到学分。有些学生高考达不到武大华科分数线,通过双学位课程扎堆往武大华科跑,找工作的时候哪个学位证书有用就掏出哪个证书。还有些相对弱势的学校和科目,招生遇冷,人数可能会达不到开班标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看,这些都了联合办学的初衷。”
尚说,对于热门学科和热门高校来说,教师的管理成本也增加了,外校学生缴费后插班学习,因本专业事物耽误进程,作业不能按时交,考试要申请延期,双学位课程老师没办法。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赵菊珊表示,目前七校正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与湖北省教育厅及相关管理部门对接,期待这种联合人才培养项目能够继续进行:“从七校的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来讲,大家做了20年,而且的确是武汉地区的跨校的、联合人才培养的特色的项目,而且做的受学生欢迎,所以从学校来讲还是希望能够继续进行。”
但愿,此次叫停“七校联合办学”只不过是“稍息”而不是“解散”。可能很多人会问,不能发双学位证书了,失去了这一重要激励手段之后,联合办学还有没有前途?在我看来,只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高校联合办学还是有空间的,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高质量发展。无论联合办学以何种姿态延续,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问学生所需、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受到学生欢迎,联合办学自然就不会没有市场。再就是打造更多“金课”、减少“水课”,以优质课程吸引学生。要知道,优质教学资源永远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