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历史教育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因而家国情怀应是历史教育的价值归旨。基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实现径主要有: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历史校本课程为途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为方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师人格涵养的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经典论述将国家、家庭和个人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了由个人及家庭,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进而到国家的社会价值逻辑,也衍生出了以“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观念为思维方式的家国情怀。“家国”一词色彩较弱,含义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1]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贵的资源,从古至今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奋斗不已。
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源流,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式。从“修身齐家平天下”,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爱家庭、爱家乡和爱祖国,是前后衔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的递进关系。家国情怀蕴含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一种平衡,又服从于共同体利益。家乡的山川河流、衣食住行、风土人情,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加深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兼济天下”的大同目标,是家国情怀的最终理想。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少年对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公共事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够;缺乏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缺乏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把爱国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
首先,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融合,也出现了冲突和碰撞。多元的世界文化对学生造成了爆炸式冲击,价值观尚未稳固、判断力较弱的青少学生容易受到影响。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由于功利主义的偏差,中小学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往往缺乏足够认同与重视,其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第三,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偏差。其内容往往呈现空洞、脱离学情等问题。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未立足当下,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系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
第四,家国情怀教育的方式滞后。家国情怀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同地理解家国观念。但是,当下的家国情怀教育大多是单向,以教师的教为主,缺乏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从学科特征看,历史学科以史料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功能的借鉴性为特征,在学生情感的培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门“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强调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思维品质,应把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历史教育的各个环节。
从课程看,历史学科以其学科特点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陶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成为这门学科的价值归宿。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吸收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增进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课程。
从学科资源看,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爱国、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的良好素材。历史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思想探究,教师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文化传承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重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应有的职责与追求。
从价值取向看,学习历史离不开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应该是学习这门学科的追求。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家乡和祖国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形成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感,是历史教育的责任。
从社会功能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以史为鉴;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就是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第一,强化育人功能,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当前的历史课堂存在着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而严重忽视学科教学中育人功能的问题。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有利于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成为这门学科教学的重要。
第二,重视情境教育,在“神入”历史中渗透家国情怀。历史课堂教学如果陷入空洞的,那么其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要重视设置历史情境,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第三,挖掘课堂的情感教育素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蕴藏着大量情感教育的素材,这些素材对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闪现的有关家国情怀的情感教育素材,重新建构课堂内容,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真切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梦见躲藏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以重庆巴蜀中学的校本课程《巴渝文化探究》为例,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旨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校本课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与开发方向。《巴渝文化探究》的价值追求是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因此,这门课程以挖掘和利用能展现巴渝地区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为方向,开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历史校本课程。
第二,解决好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最让我们感到要珍惜的中华传统文化往往就在身边。《巴渝文化探究》从学生身边的家乡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更容易在学生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家国情怀教育。
第三,解决好课程评价的问题。我们应避免将家国情怀教育的评价狭隘地理解为“考试”,而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性。例如,巴渝文化历史遗存考察报告、巴渝文化制作(如川剧脸谱、绘制寻访巴渝文化历史遗存地图等)、文物等。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习得、探究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方面进行考察,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例如,对所学巴渝文化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巴渝文化认识上的变化等。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参照改进。[2]
历史学科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采取什么样教学方式的问题。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以活动型、体验型、探究型三种最为普遍。以家国情怀为主旨的新颖、灵活、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应选好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应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力求活动形式新颖。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寒假组织开展以“乡愁”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贴春联、看年戏、猜灯谜、唱民谣、吃年饭、拜大年”等活动,参与家乡的民俗体验,家乡的年味,让更多的“年”文化得到传承。这类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
教师人格的教育功能具有内隐性,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人格涵养,也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土壤。
第一,历史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家国观”。教师要认识到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个人、家庭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国家归属意识。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历史教育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志向,增强他们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感。
第二,历史教师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应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来感染学生。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例,历史教师一定要避免概念化,要在生动逼真、淋漓尽致的历史形象中发掘人物的和性格,让历史人物“活”起来,给学生以浓厚兴趣,进而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熏陶的教育功能。
第三,历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是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途径,要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和担当,以自身的思想品质来感染学生,通过人格示范来体现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我们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也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与国家现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史为鉴,承担建设家国的重任。
本文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2016cqjwgz2046)、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度重点课题“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策略研究”(2015cqjwgz2021)研究。
[2]周刘波. 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J]. 人民教育,2016,22:32-3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