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核心素养】历史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必备读物:“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丛书

※发布时间:2018-7-25 1:30: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套丛书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全部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度多元的史学解读;围绕历史核心内容开发了丰富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史料示例;提供了配套专题内容的大量教学资源。可以说,本套丛书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日常备课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理解和实施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权威、必备学习读物。

  本套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

  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新、新思想和新主张可谓层出不穷,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了多元丰富的特点。通过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期刊上发表的各种文章,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无疑反映了历史教育发展进步的一面,值得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新思想和新主张,在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看来,听起来虽然很好,但如何在实践中与具体教学内容实现有机融合,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历史课堂难以发生本质变化或者说变化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显著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新、新思想和新主张与教学实践不能实现有机融合,固然与一些新、新思想和新主张“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有关,更多的恐怕还在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处于一个浅层水平,没有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由此导致新、新思想和新主张与“教学实践”形成“两层皮”现象。

  可见,要推动历史教学取得质的飞跃,不能没有“主义”(即新、新思想和新主张)的引领,但是,仅靠“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绝无可能完全相同,有的看似相近甚至相同,其实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达到深度把握、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做到,实践证明,除了史学阅读,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主义”。与“三维目标”相比,“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历史学科思想、历史学科方法和深度理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教学。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当我们站在课堂上,自然会有充足的教学底气和勇气。试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果自身对“历史核心素养”中强调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历史解释”缺乏准确把握的话,如果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的话,那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肯定容易流于形式。

  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提高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水平,关键在于促进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这恰恰就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学历史教师其实并不缺“主义”的引领,最缺的也是最迫切需要的,恰恰就是与《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相一致的高质量的史学与史料资源。

  为此,我们在组织编写“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北师大出版社)基础上,围绕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单元学习主题内容,组织市、安徽省、江苏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等地的历史教学专家、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了一年多的广泛而又深度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注重核心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以确保阅读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阅读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是精选史学研究,引导历史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史学研究,促进历史教师在史学阅读中提高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水平,在史学阅读中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引导历史教师从多个方面深度把握历史教学内容;二是搜集整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史料资源,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日常备课可用的素材,让广大历史教师一看就明白,拿来就会用,从根本上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实际问题;三是围绕历史核心教学内容,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的“史料”为指导,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探索,强调将历史学科本质、历史学科思想、历史学科方法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团队多年来一贯的根本。

  总而言之,我们从事本项研究,一方面在于从阅读权威史学、合理运用史学资源入手,为中学历史教师深入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开展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史料教学,扎扎实实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历史课中,提供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系统整体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旨在重视史学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认识到,史学阅读是历史教学的起点,史学阅读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决定历史教师史学素养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和质量。

  或许这样的教学研究并不十分的“高大上”,但对于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接地气的“基础工程”。虽然繁重且浩大,但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我们,这样的教学研究,有利于在根本上推动“主义”从“浮在空中”顺利“落地”,推动“实践”从“形式”“卓越”。

  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我们心怀美好愿望、专业态度、发扬协作、遵循学术规范、克服种种困难,编写了这套丛书,希望为中学历史教学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更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犹记得,上一轮课改时,我正带高三毕业班。以此为由,对新课改并没有多少关注。直到后来带高一,才发现一切都变了!不仅仅是教材,更有教学体例、教学方式、教学……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刚从森林中走出的原始人,与世界脱节了。

  此后的几年里,我付出了比多得多的努力。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订阅各种教育教学,阅读课改名师的论著,凡此种种,我感觉像是在“赎罪”,为被自己蹉跎的岁月,错过的机遇赎罪。几年下来,虽也小有收获,不至于像“原始人”,但终觉自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便很难弥补。

  终于,新一轮课改开始了。这是一次决不能错过的机会!决不再做“原始人”,决不能再“输在起跑线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参与编写何成刚博士主编的《史料阅读与教学设计》丛书开始,我积极投身于各种与新课改相关的活动。从最初的跟不上节奏,到逐渐适应并熟悉,再到能够独当一面,这其中的困难与艰辛已不足为外也。于我而言,在阵痛中收获,在磨砺中成长,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当我知道有机会参与编写《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中国古代史》时,内心的激动与不安混杂。激动的是,我可以更好地把握本轮新课改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学养和教养,终于不再“临渊羡鱼”,而成为“结网捕鱼”之人;不安的是,自己能力有限可能会影响整个书稿的编写进度与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何成刚博士、赵剑峰校长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团队伙伴们精诚合作奉献的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本书稿才能如期完成。

  书稿完成时,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更多的是带来的,收获和成长带来的惊喜,这种感觉沉甸甸的。

  胡适先生曾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我曾经就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做法。比如在阅读中只为寻找能直接为教学设计增色的“新材料”而不求甚解,最后得到了一棵“树”却忽略了整片“森林”;在籍或文章中看到一段“有价值”的史料,直接将其复制,却忘了文字可以“复制”,而思想是无法“复制”的。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何成刚博士和赵剑峰老师。承蒙他们的赏信,我十分幸运地参加了《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中国古代史》一书的编写工作。而这次宝贵的经历扭转了我的阅读误区,让我重新审视应该怎样“阅读”。赵老师对文稿质量的要求很高,“聪明”的方法在这里行不通,因为碎片化阅读,只是浮光掠影却难有收获。于是只能从基础做起,下“笨功夫”。赵老师要求我们,每三天提交一份阅读笔记,由赵老师亲自批阅并反馈。我真正开始静心阅读,速度虽慢却能渐渐融会贯通。持续半年后,许多问题豁然开朗,“学术引领”的工作水到渠成。当看到有价值的文字,我不再直接复制,而是采用“笨办法”,一字一字地手打,边打字边咀嚼,这样不仅解决了后期校对的烦恼,同时也在与文字的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在赵老师的引领下,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与成长。“笨”的态度让我心灵澄净,“笨”的方法让我不断前行。

  常龙生说过:“阅读是教师最好的。”然而,中学教师中不读书者或读书甚少者比比皆是。“原因”是“时间紧张”“高考不改,读书无用”“不读书也一样教学”等奇谈怪论;即使偶有读之者,也往往“理不清头绪”“摸不着边际”。笔者在2016年4月参编《历史课标与史料•中国古代史》前即属于“偶有读之者”之列。两年来,在何成刚博士、赵剑峰老师的点拨下,开始了“有序阅读”,即展开了以“辽、西夏、金、元”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核心阅读、比较阅读和专著阅读,受益匪浅。

  正如何成刚博士所说,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一线教师解决可能存在教学困惑。在几位老师的亲自指导与督促中,我们“精选文献”“精心阅读”“精编文摘”“巧谋布局”“同伴互读”“组间互批”“反复打磨”,过程虽然艰辛,但收获绝对满满。这些阅读模式与径早已深深植入我的日常教学之中:2017年以来,我以学生困惑和教学疑惑为引擎展示文献阅读,精心实践后成文章,《目标设定宜精思》《新课导入宜深思》等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并被该评为“2017年度教研创新作者”。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参编《历史课标与史料•中国古代史》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当然,阅读中也有困惑:近读严耕望先生《治史经验谈》,得知:“读书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看人人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等等,读得我“直冒虚汗”。中学历史教师是否需要回归原典阅读?读“人人能看到的书”如《史记》《汉书》等经典呢?怎么办?我的想法是:不管这些,读了再说!

  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还好现在手头上还有其他任务,要不然又要无所事事,荒废了专业,虚掷了光阴。

  我硕士读的是文献学,记得刚上班时,有一种专业知识用不上的感觉,中学历史教学哪能用得上文献学知识?毕业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关注专业知识。何曾想到,现如今不仅用上了,反而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

  参编《历史课标与史料•中国古代史》的整个过程是充实有意义的。打开尘封多年的书籍,摩挲着略有发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让我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朋友之间相互交流,他们的智慧总能给我或多或少的,以智慧启迪智慧,让我这有些木讷的脑袋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灵动。

  有人说:每一颗健康的脑袋,都是喜欢挑战的。我有时也会蠢蠢欲动,想克服自己懒惰的坏习惯,现如今参加了这个组织,有那么多伙伴的鞭策,我想我会再接再厉,把挑战继续进行下去。

  要想把事情做好,并非易事。好的教学设计需要灵感,何时才能“一念非凡”?只有认真读书、反复思考才能弥补差距。就像康德所说: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它们就越是以崭新的、不断增长的惊奇和充满我的心灵。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人生的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如果把它借用到我的专业成长上来,我认为参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中国古代史》是这几步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它帮我打破死抠教材的旧习,让我初识史料的必要性和方法;是它让我看见历史教学的天地原本如此之广,让我从混沌中惊醒,认识到专业成长的迫切性。

  回忆两年多来的参编经历,虽然有第一次做文献摘编时的彷徨与无措,有读专业论文读到不想再开机的苦恼与无奈,更有压力大到牙疼掉头发的心酸与急躁,但更多的是磨练充实之后的收获与思索。

  一、严谨治学的必要性。课题组首先对文体格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组员在编写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出错,更不用说犯错别字或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分的低级错误。赵校长“每一个错别字对于读者来说就像一只苍蝇”的还依稀在耳边响起,看到自己的文稿屡屡被指出低级错误的羞愧感仍然记忆犹新。这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连形式都做不好,更谈不上内容。

  二、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年以来,大学所学内容大多已遗忘,历史专著的阅读也总是在各种理由和借口中半途而废,到最后备课时除了教材就是教参或是教辅资料。上课用的都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课件,不问其来源或正误。以至于思想越来越固化,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在这次活动中,因为任务的,逼着自己去读论文和专著,加深了自己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认识。如关于活字印刷术的问题,教材上只提到北民毕昇发明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来源于于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宋朝并没有相应,最早的是元朝。因此,国际上出现了其他国家与中国争夺活字印刷术最先发明权的现象,而一本的发现证明当时的西夏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职业倦怠是随着教龄增加不少教师都会出现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和新鲜感。但如果成为研究型老师,不断超越和创新,相师一定能体会专业成长的乐趣。感谢《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中国古代史》课题组,感谢何成刚博士、赵剑峰校长给我这次机会,使我开始踏上追寻研究性教师的征程,初尝突破的乐趣,希望以此为基点,在专业成长的道上能走得更远……

  何成刚:历史学博士,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副研究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国培计划历史项目负责人。出版著作多套(部),包括:《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专著,岳麓书社)、《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北师大出版社)。“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总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共15册)。

  赵剑峰: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淮北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一等获得者。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教学用书十余部。

  苏峰: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怀远县兼职教研员、怀远县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安徽省历史教师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教师高端培训专家。多篇论文获得省级励、发表于省级以上,参编多部教学用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村子情事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