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日晚,中国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兼职教授会闲,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中国院普陀山学院学研究生导师李利安教授与中国院普陀山学院的学研究生、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三位硕博士研究生举行了座谈会。31日晚,又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院普陀山学院学研究生导师温金玉教授及学和学研究生的加入,约二十多人的座谈会继续进行。各位研究生向三位导师汇报了三个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学习的感想和收获。会闲针对研究生们的汇报和提问,围绕年轻学者学术成长、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培养、与学术的关系、的、终南山与普陀山的关联、佛教的传统与当代价值、佛教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教与生活的关系等话题分别给予指导。
演臻中国院普陀山学院2017级学研究生:关于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想写与中日佛教相关的内容。但不知道是否可行?具体如何展开?请指导。
会闲:李利安教授这次在我们学院讲课,围绕文化展开了好几个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当做你们今后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比如海上丝绸之与这一话题。在当前大力提倡“一带一”建设的大下,普陀山的文化为“一带一”建设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值得回顾和思考一下。例如一山一宁国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一山一宁国师对中日两国佛教的交流以及对普陀山佛教的发展到底起了哪些作用?特别是与日本佛教之间有哪些关系?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现在我们建立了一山一宁国师的纪念堂,他的舍利从日本迎请回来在普陀山,这对我们两国的佛教文化在新时期的相互交流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另外,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讲了《与神圣空间的建构——从终南山到普陀山》,通过这一纽带,怎么把两座山的架构起来,二者之间的传承以及今后的延续,也可以作为一个选题。我觉得写论文可以紧扣老师讲过的内容,从中选取某些问题,进行学术的提炼,然后深入到某一点去做文章,这样就很实在。一般不要跳出自己老师的长处去自创一片天地,跟着老师就是要学习老师的长处,学习最精髓的地方,把老师的思想提炼出来,能够加以概括和吸收,就已经是很好了。所以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接地气,要踏实,跟着老师的思想就够你学了,我们能够把老师学到的东到一二,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要虚心的多向老师请教,多请示,多看老师写过的著作,老师看过的书我们也去看一遍,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上的一个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有知识上的支撑的,是有传承的。
作为出家人,做学术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你让别人念,“”来自于哪些经典?有哪些意义?我们要讲出个所以然来,才能让别人去。那么多的高僧和祖师都兼通各种派,而不仅仅只会念“”。所以我们也要博学多闻。当然,我们做学术的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所以,作为出家人的学术毕竟是为了我们个人的终极追求服务的。从这一基本原则来观察,我们从事研究,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目标也是建立在服务他人的基础之上的,若脱离了群体,高高在上,谁能看得到你呢?所以做学术也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的各种需求当中去。我们研究,首先要知道就是为了我们才来到这娑婆世界的,我们作为的也是为了而活着的,的就是我们的,的欢喜就是我们的欢喜,我们要学习把他们的和欢喜与我们的生命挂钩。我们现在做学术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今后更好的为大家去服务。
大家如果能够把这个目标建立起来,并在将来投身到的团队中去,心中就会感到无比的光荣。我们可以把的思想一代代下去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以后回忆起来,会有很多,自己曾经有段时间很努力过,所以也会为自己所。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把的法脉、的慈悲延续下去,像接力棒一样接下去。我们也是跟你们一样走过来的,我们把我们的老师、们的通过我们这一辈的人又传递到你们这一辈,你们这一辈又要传递给你们的学生,这就是做老师的奉献。
李利安老师曾讲过,世界上最美好的几种关系中就包括师生关系。我们做老师的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所要求,只会毫无保留的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学生的,就像剖一个西瓜,把中间最甜最好的一块送给你们吃,这就是一个老师能做到的。老师的关心多么的亲近,多么美丽,多么。对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对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要与他们对接。我们与他们相通了,我们才能把教的无尽地发挥。我觉得用这种方式去鼓励自己、自己,那么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一样,所以住在我们的,他虽然坐在大殿里面,但是的在我们不断做事、服务的时候,不断去,把我们的心和他的心连接,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魅力。
谢志斌(西北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您多年来主持学院工作并承担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您之前也接触过很多指导的西北大学的研究生。请问根据您的经验和观察,您认为做佛教研究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您认为社会高校中佛教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提升?
会闲:这几年和李利安老师的接触,从他培养学生以及他教学的态度来说,我觉得没有哪里不妥,非常值得我去赞叹。我也是跟着在成长,特别是在学这一方面,我是看着的书籍和论文,一步步地学习的。后来又在培养研究生这方面和面对面的沟通,我也从的好几位学生身上看到了老师治学态度的严谨,很多方面都是一丝不苟,这是我们要学的。
其实我觉得做佛教研究的学生还是要妥善处理好学术与之间的关系。我们中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出家人,要做什么学术呢,总是存在着一些抵触。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两者其实并没有矛盾,做学术是为了更准确更坚定地去。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建立的体系,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从学术的角度去理解经典,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没有说做学术就不要有。在“学”与“修”的问题上能够地结合,证明他能够妥善处理学术研究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落到实处,所以在学生培养上,也不会存在与学术的矛盾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对于者来说,不仅要接受,更需要融入。我觉得在校的研究生,也可以有。不管什么教,只要是正信,至少你有底线,有教情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信的人一定是善良的。有的人包括教、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做事都会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与人,做一个,这是每个教的基本。我希望每个做教研究的人都应该理解,也可以接受,体验,更重要的是融入,汲取教当中的与智慧,至少要做一个。如果从学的角度来观察,佛教更符合中国人的,也更能够体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学术做背景的必然会在实践中得到体现。这一点也是在身上体会到的,他在教学生做学问的同时,也总是在教学生如何去做事。做学问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认真的态度。例如,在研究方面,从的、经典的翻译、不同名称的定位以及造像等多个角度,给我们指明了很多方向,沿着老师研究过的脉络再进一步去理解,去传承,去拓展,就可以得到老师学问方面的真谛。在方面,带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去培养,与此同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甚至未来的工作问题,老师都在帮你们考虑,这就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奉献,这就是的最好体现。走到哪里,照顾就到哪里,对学生的关心也到哪里。总是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关心还不够多,不够广,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点点滴滴,面面俱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关心就值得我们出家人学习。有没有这份慈悲心,心里就装不下多少人。在做事方面,对每个活动的策划与布置,都非常周到,非常体贴,凡有活动,都是周密安排,有序进行,使各方都感到满意。在的学生中,也有的一些学生总是微无不至地照顾着他人,我们也从中得到很多温暖。这都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调教出来的。我觉得老师身边要有做事的人,会写文章的人,会讲话的人,会策划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这就是“千手千眼”,每个手都有不同的功能。我们每个人其实就是身上的一只手、一只眼睛。这些就是教学的特色,在生活、工作、学习,还有思想上点点滴滴的分享,学生、做事、做学问,这些都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去,所以我非常认识,这么多年给了我那么多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习到那么多。这份我经常拿来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百试不爽,学生可能觉得我啰嗦,但我自己不会觉得自己啰嗦,我觉得自己有这份心去爱护年轻的人。希望你们也是如此,学会做事做学问。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去服务的,为了最终的目标,就必须首先从做事开始,做好学问,服务大众。
这次来讲授了那么多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文化的阐释,这里的领导们都很赞叹。这些课程让我们懂得原来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多种途径去探讨,不但开拓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让我们的更加完善,并运用更好地为这个社会服务。这就是身上最大的魅力。从这次来学院的几个新生的身上,我也看到老师真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手把手地教他们,到将来让他们能独当一面,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付出很多辛苦的。所以真的特别。
王萌(西北大学2016级本科生):请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如何去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心?对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或不同之间应该如何去选择?
会闲:关于问题,首先看个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也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关于贡高我慢心,很多人都存在不够包容的问题。其实不是别人不够好,而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无限放大,自以为是地贬低和别人,这其实是在自己,问题的本质是因为自己的不完美和没有智慧。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反思自己身上是不是存在同样的毛病,进行对比,将心比心。这样就会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欢喜。很多人在当中有执念,总是用条条框框来别人,对照别人,从来没有对照过自己,这是错误的。在生活当中的,就是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看到别人的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赞叹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就可以把我们的执念和态度转变。
关于藏传或汉传佛教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要知道二者追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两者虽各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都是的教法,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对接不同人和因地制宜而已,而不分对错与高低。个人在奉行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一个更适合自己,我们不需要于哪一个派,因为每一个流派都有其高贵的地方。具体该选择哪一个,需要看自己的实践和体验。
人生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内容也不一样。作为一个学生把学习方面做好,就是一种。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用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服务大家的当下就是,听闻学习的当下也是。明白不同的应该做什么事非常重要,这就是。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就要做好一个学生的本分。
会闲在座谈会的最后说到: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彼此交流,互相促进。在学习和上,团队的融合性非常重要,大家的互动能够形成一个团队效果,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在这里,们可以共同在、温老师的带动下,用学术的方法进入教理,进入文化,建立和巩固我们对佛教的和追求,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尊从的去努力付出,并以此感到骄傲。因为所做的是一个高贵的事业——的法脉,践行慈悲的,特别是的慈悲,就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文化和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补,以及在“一带一”建设中的运用,都值得思考。相信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强的智慧支撑。(文字整理:郑为、倪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