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只有纸版形式的时候,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准确性都很重要,读者要按文献中的表述去翻查以前的文献内容,错一点儿,读者就有可能要多费很多周折。后来有了电子版,直到再后来的互联网,文献的索引和查找变得简洁了许多。随手输入几个关键词,瞬间就可以搜索出相关学科和话题的前尘过往。
所以,目前参考文献的质量仍然很重要,但其厉害关系已不如当初那样举足轻重。换句话说,在当下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人像以前一样刻意追究文献里的格式、字体、标点乃至括号的类别呢?这种刻意追求统一的实际意义也很难求证了。
参考文献的查而有据,似乎成为其存在的主要缘由。至于作者们自己是否愿意继续纠结于此,是各自的选择,也是出版商需要应对的话题。
每本专著里参考文献如何处理,在格式上是否统一,其统一的程度,作者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不论图书还是期刊,国际出版物里的参考文献格式已经规范,大家并大部分采纳的有几种,不同的期刊或图书选定采纳其中的一种,但也有混搭使用的,比如有些参考书和工具书,出书的速度和涵盖的范围是主要卖点,参考文献格式的统一性属其次。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是AMA、APA、EmbellishedVancouver、Harvard、Numbered和Vancouver等。图书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出版商的要求,在准备原稿阶段就按要求统一格式,这样既可以在排版期间省去很多波折,也可以减少排版错误,省去自己检查校样的时间,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部分最纠结的是细节。记得许多年前,参考文献里的标点都是质量检查的内容之一。逗号、句号不能互相替代,分号的必须要准确,不同长度的短线代表不同的含义。如今这些好像都已经被扔进“大西洋”了。
的确,在这个速度近乎替代一切的年代,追逐这些细节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了。但有些内容还是必须的,比如期刊的名称、文章的标题和页码,在统一格式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在做参考文献的时候,最好还是标明为好。
文献中的作者,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要求列出所有的作者,有些只要求一部分,也有只列出第一或第二作者即可,后面都用et al表示“等等”。这一款的变通目前比较大,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上搜索功能的提升,是否知道所有的作者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当文后引用同一组作者不同文献的时候,排列次序要逆时排列,也就是最新的出版物排在前面。并且用不同的英文字母(比如 a、b、 c 等)在文献和正文里标序,以示区别。
一般而言,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文献,正文里一定要引用,而且格式也是有统一规范的。排版过程中,引用的部分和文后的参考文献会自动链接,方便网上阅读的读者随时查看相关的内容。如果作者忘记了在正文里引用文献,或者引用的文献在参考文献中被遗漏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就会“掉链子”,必须在校样阶段补齐。如果作者认为部分参考文献没有必要在正文中引用,但其内容会对读者理解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有帮助,可以把这类的文献单列,统称为“相关阅读”, 也是可以的。
当文后的参考文献数量很大的时候,张冠李戴的事原稿里很常见,给文字编辑加工和后期校样的检查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原稿阶段多花些时间整得准确些,是最好不过了。
以前大部分图书的参考文献是放在书的最后,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图书把参考文献也肢解了,放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这对于作者而言,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方便了读者阅读,对出版商而言,喜忧参半,暂不赘述。
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不是正式的出版物,而是互联网上的文献。有的年报,也有个人或圈子的公开读物。大部分是的,在文献中多以链接的形式出现。但奇葩的是,有的链接的寿命很短,还没等到图书问世,链接的网页就消失了,这是出版流程中比较头痛的事。与其在后期删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列到文献里。此等画蛇添足的事,作者在著书立传的时候最好杜绝,省得给自己找麻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