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

※发布时间:2017-5-25 2:04: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_初三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合作探究,高校合作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_初三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合作探究,高校合作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1995 年在全国范围内 (除上海考区单独命题外) 实施了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试验方案 (俗 称 3+2 方案) 。就 历史学科而言,第一次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考查范围(和初中教材脱 勾) ,人教社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也 是第一次纳入考试范围,1995 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关于学科能力要求也作了重要修订,1995 年高考历史试题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综观 95 年试题,它确是依据 95 年《考试说明》编制的。命题中了在考查知识的 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 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了既要有利于高等学校 选拔学习 潜能强的优秀考生,又要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和稳定的原则。95 年试题在 吸取前两年命题经验的基础上 ,本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作法,在发掘题型的能力 考查功能方面,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合 理控制试题难度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一、试卷的结构 95 年试卷的题型结构和知识内容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都作了必要的“微调” 。 题型结构。95 年试卷采用的题型与 94 年试卷相同,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与主观性 试题(材料解析、 问答)仍保持约各占 50%的分数。但客观性试题中减少了填空题的分数 比重(由 94 年的 15 分占总分的 10%,减少 为 95 年的 10 分约占总分的 7%) ,增加选择题 的分数比重(由 94 年的 60 分占总分的 40%,增加为 95 年的 66 分占总分 的 44%) 。作出 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当前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因为有关命题专家认为 “填空 题,它除了考查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外,很难发掘其它功能,如果说是为了取得 覆盖率,而这项功能其它题 型也可以替代。 ”[1] 表 1:试卷的题型结构与知识分布 (附图 {图}) 表 2:1995 年与 1994 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知识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95 年试卷与 94 年试卷相同,均为 38 分,占总分的 25%. 但由于 95 年不考世界古 代史(94 年为 16 分,占总分约 10%) ,其所占分数分别移向中国 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见表 3) 。这样中外 历史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由 94 年中国史 90 分占总分的 60%,世界史 60 分占总分的 40%,变为 95 年中国史 98 分占 65%,世界史 52 分占 35%.从知识领域分布看,1994 年试卷中,、经济、文化为 70:15:15,开始 改变了文化 史畸轻的状况。但 95 年对经济、文化的考查有所削弱。 表 3:1995 年与 1994 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994 年 “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 。 考查历史思维 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已达 2/3 左右。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 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 势的地位。 ”[2]1995 年历史试卷依然了这一注重能 力考查的大方向,并在发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在坚 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力求控制 合理的难度,在加强、思想、教育功能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和探索 ,呈现出一些 新的特点。 1.在发掘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功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突破 这首先表现在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在选择题型中也已占据了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据 初步统计在单项选 择的 20 个小题中,有 14 个小题(第 1,4,5,6,7,9,11,12,14, 15,16,17,18,20 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单选题 的 70%;在多项选择的 12 个小 题中,除第 23 题以外,有 11 个小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多选题的 92%.(94 年 多选题1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为 80%) 。 第二,历史材料大量向选择题型渗入。第 1,22,23,30,32 题的题干都引用历史材料来 设置新情境,从而使选 择题考查信息处理能力的功能大为增强。 例 1(第 1 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 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按军功授爵赐田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商鞅变法的知识(内容及影响)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 由于题干中引用材 料就创置出一种新情境,并进而从关系的角度设计出新问题,切实 考查了应试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其 解题思是: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世袭爵禄的特 权,按军功授爵,自然引起室贵戚怨恨。答案为 D. 例 2(第 30 题)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 “在里昂将会和人民基层会议” , “我们只有一个口 号: ”人人平等!“”英国宪章运动的提出: ‘ “我们竭尽 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人的权 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 ”这些要求表明 A.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主义的范畴 C.已成为一支的力量 D.资产阶级,建立已提上日程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法 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欧洲作为一支 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是 考生熟知的课本知识。 因此, 考生会选 C 项为答案。 材料中工人提出的“”“平等”“普选权”尚未超 出资产阶级主义的范围,所以 、 、 B 项也是答案。19 世纪上半期,欧洲资本主义尚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推 翻资产阶级 的历史条件还远未成熟,因此 D 项要排除。相比之下,A 项的干扰性较强,因而加大 了试题的难 度。 第三,合理淡化记忆性知识的考查,着力考查理解、分析、比较、评价、信息处理等多 种能力,从而加大 了选择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 例 1(第 14 题)法国 1848 年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激起人民强烈 C.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普遍提高,要求建立“的社会国” 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确认法国 1848 年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原因必须从革 命前法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前法国的是代表金融贵族 利益的“七月王朝” ;而 19 世纪上半期 法国完成了工业,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政 治: “七月王朝”的引起人民不满,前的经济 危机使人民生活恶化,使矛盾激 化、条件成熟。从上述分析中应判定 B、C 两项是导致的直接原因,从 宏观上观 察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可判定 A 项是答案。由于中学教材中未直接讲到“金融贵族 的阻碍了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论断,而这一论断只有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 经过思考和思维加工后才能得 出。这样,就切实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也加大了试题 难度 例 2(第 31 题)下列关于亚洲风暴和亚洲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2 A.两者都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略是殖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 分析:该题具有相当大的时空跨度,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旨在考查考生比较历史 事件异同的能力。 这是今年 12 道多选题中唯一一道 4 个选择全正确的试题。 例 3(第 24 题)1906 年孙中山说: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 我们实行的时候 ,那满洲人不来阴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从 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那 的结果,是建立立体。照现在这样的论起来,就 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 命。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地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清朝的反对具有双重意义 D.以资产阶级主义观点指导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在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的 内涵和价值的能力 .此题题意明确,题干中“当时”二字用的十分严谨(提醒考生注意材料 的时间界定) ,选项的拟定也颇具匠 心,表现了很高的命题技巧和水平。干扰项 A 性 很强,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旧三义中的“民族主义”这 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孙中山当 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问题, 因此也不能正确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只有认识 到这一点, A 项才能排除。答案为 BCD. 2.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出现新思 1995 年试卷中的三道材料解析题的命题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 题重在考查材料辨 析能力的特征, 特别是其中第 39 题体现了命题者新的思, 代表了材料 解析题新的模式。 39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 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 年)返 粤,在简村乡创设 缫丝厂,名曰“继昌隆” ,??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 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 ,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风 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 立穷,之民相率,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 ,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魅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 本家 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 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10 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南海县志》卷 21 材料二: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 很多,这是主 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 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机器, 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 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 年《捷报》卷 12 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3 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分) (7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3 分) 分析:该题比较典型、全面地体现了 95 年《历史科考试说明》中的“材料处理”能 力的要求(第 3、4、5 条) 。第一,它体现了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性,取材比较质朴、随 意,人工雕琢较少。命题者重视考查考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解题时首先碰到的是能否 读懂材料,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该题 的第①问重在考查考生能否从 材料中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考生针对材料的提问概括提炼出 , “材 料说了什么” ; 其第②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进一步认识“材料说明 了 什么”引出应有的结论。这道题的重心放在了第①问(7 分) ,后 3 分“拔高” 。第三, 该题第②问答案的设计 很有新意,它从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计设了两类答案,使一向封 闭式的答案具有了一些性,这种新的探 索很有意义。 3.合理调整试题难度 在不降低能力考查力度的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适中的难度,是今年命题者刻意追求 的目标之一。94 年 试卷中主观题过难,特别是问答题的理论思维要求“拔得过高” (一定 程度上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 ,今年相 应作了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客观题增加些难度,主观 题难度降一些。 95 年试卷来看, 从 选择题的难度有了明显 的提高, 问答题的难度确有降低。 今年的三道问答题,第 41 题是比较题,选了紧相连接的两个朝代(秦、汉) 作比较(去年 是中外对比) ,后两道题(第 42、第 43 题)是论述题,但总的来说是归纳性的。题目内在 的知识 含量大,要求归纳、概括的东西比较多, “拔高”的东西少一点。下面我们以第 42 题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4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 分)每一步变革或 调整的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12 分)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 循什么原则?(2 分) 分析: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它立意深,角度新,旨在考查考生史论 结合阐释历史问题 的能力。该题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为切入 口,由浅入深,设计三问。首先,要求 回答“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其次,回答 “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最后,要求从理论高度引申出一些 ; 应有的认识。解答此题时,审明题意和搞清解题思极为重要。第一问貌以 简单,只给 2 分,但却正是此题审题时关键之所在。审题时不仅要注意“建国以来”这一时间界定,并且 特别要 注意 “变革或调整” 的含意。 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自然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 革” (如土地、合作 化) ,经营形式、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如人民化、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也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只要审明题意,答准第一问的四个步骤,就抓 准了思,再往下答就不难了。第二问考查归纳、概括和评析 能力,要求史论结合,在阐 释中渗透立场与观点 (主要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 这一问是该题 的重心所 , 在。第三问是“拔高” ,但要求适中,只要答好前两问,第三问的答案自可水到渠成似的引 出来。总 之,这是今年广为师生称道的一道好试题。 4.试题的时代感和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 首先,加强了国史的考查。有关专家认为: “国史一定要出题” 。近几年来,加强对 中国当代史(共 和国史)的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今年把人教社编的《中国近代现 代史》纳入考试范围,而这一新编教 材讲述国史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必然使今年对 国史的考查进一步加强。 表 4:1995 年与 1994 年考查国史之比较 (附图 {图}) 其次,命题中不回避热点问题,而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更好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4 例如,今年是世 界反战争胜利 50 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命题 者对此并不回避,而是从中外历史结合 (以世界史为主,把中国史的有关问题放到世界舞 台的大背景中去)的角度,设计出一道问答题(第 43 题) 该题考查了 30 年代发生在亚洲 。 (中国) 、非洲(埃塞俄比亚) 、欧洲(西班牙)的反局部战争,要求考 生分别指出 其“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 ,并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 因。试 题突出了世界反战争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从历史中吸取 有益的经验教育。 又如, 料解析题的第一题 材 (第 38 题) 虽然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但立意很深,思较精,通过考查“指南针在 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 ,引导考生得出 一些有价值的认识,抓住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之一——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而科技能否产 生巨大的效益则取决于社会。 三、试卷的不足 1.一些选择题的命题不够严谨,性、准确性较差。 今年选择题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突破,这个方向是完全应该肯 定的。但是,在新 的探索中也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个别选择题命题不够 严谨,为提高力度,似乎文字游戏多了 些,准确性差了些。 例 1(第 12 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重演“四。一二”故伎 B.国民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又不敢与中国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分析:从实测看绝大多数考生和教师都选 B 项为答案,但命题者定的答案为 C 项。为何 出现分歧?原因可能 有两点:一是命题者在 B 项中设有“陷井” ,就是“开始”二字。1939 年初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的政 策重心由抗日转向的开始, 1940 年初的皖 而 南事变则是这一重心转变的突出表现; 循此思 B 项应排除, 多数考生未能充分注意 但 “开 始”二字。二是就现行中学教材关于皖南事变提供的信息来看,不足以得出 C 项是答 案的 判断。 例 2(第 15 题)在日本的武装例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 D.通过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 分析:该题题干和选项的关系表述的不够明确,不少考生不知题目要求回答什么。中学 教材明确讲到倒幕 派(力量)的主体是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但未 明确讲到武装倒幕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 手中。命题者在 A 项中“领导”置换了“主体”来 设下答题“陷井” ,要求考生排除 A 项,这似乎难以达到考查 思维能力的目的。答案为 B. 例 3(第 21 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和对氏族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立意颇佳。问 题出在对 D 项的理解 容易出现歧意。D 项中的“” ,如果理解为“阶级” ,这在原 始社会中当然尚未出现,D 项应作为干扰 项排除(看来这正是命题者的思维角度) ;如果理 解为“家长式” 项又可视为正确,因此不少考生选了 D 项。这显然是涉及从何角度 ,D5 理解“”在此之含义而造成的,即使因选了 D 项而丢分的考生,也很难得出是 因他们 的知识缺乏和能力不高而失分的结论。这在要求测量准确的高考中是不应出现的现象。 2.由于选择题能力考查加大力度,由于历史材料大量引入选择题中(第 1、22、24、30、 32 题,共 13.5 分) ,试卷长度有所增加,考生阅读材料、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也大为增 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考生解答主 观性试题的时间十分紧张,思考时间不足。这应引 起命题者的关注。 3.问答题命题的整体水平比去年似乎有些下降,出现一此值得商榷的问题。 例 1(第 41 题)司马光说“ (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又说“ (汉武帝)有亡秦之 失而免于亡秦之 祸” 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 。 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 似之处。 分)比较秦皇、汉武的 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3 (11 分) 分析:该题引用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的两句话,设计了一道秦皇汉武的比较题。但经仔细 推敲发现存在不少 问题:第一,引用司马光的话,但有失其原意。司马光说“ (汉武帝)有 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而不是 “导致??汉兴” 。第二,汉兴的原因主要不应从汉武 帝时期去寻找,汉兴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六七十年长 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该题 答案中也说“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因此,比较 秦皇、汉武难以 “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第三,答案中有的地方语言欠通、论点失之偏 颇 .如,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秦始皇 类似”“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怎么会“与秦始皇类似”?这虽然是针对所问作答,但在 。 文理上难通。又如,对秦始皇打匈奴 、修长城的评述就失之偏颇,难以服人,有取命题者 所需之嫌。 例 2(第 43 题)分别指出 30 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局部战争 的时间、主要特点和 意义。 (10 分)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 分) (4 分析:该题答案第一句线 年开始的抗日战争” ,欠妥。中国抗日战争始 于何时?中学教材 明确定为 1937 年。 “1931 年开始”只是史学界的一种说法,且未得到公 认,似不宜以此为答案。试题中关于“ 主要特点”的答案也有值得推敲之处。试题第二问 的答案只讲了主观方面的原因,未能大战爆发的根本原 因,即必然性。总之,此题的 设计思欠精,给人以仓促感。 4.出现了不应有的疏漏 例 1、第 11 题考查国民“改订新约运动” ,超出了 95 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 知识范围。 例 2、第 32 题题干中说“1945 年 3 月,他又发表了铁幕 ” ,有误。丘吉尔发表铁幕 应为 1946 年 3 月 . 注[1]刘 péng@①《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测量》《历史教学》95 年 1 期) ( 注[2]国家教委考试命题研究中心《1994 年历史科高考评价报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95 年 1、2 期合刊 )6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