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内外160余位视觉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界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与会,分享并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视觉艺术教育的前沿研究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艺术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更便捷、多元,引发艺术教育范式的转换、艺术教育内涵的扩大以及艺术教育手段的变革。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艺术教育的普及性与全民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将更加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变得更为迫切。随着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艺术教育生态格局发生转变,未来视觉艺术教育将会架构一种更具弹性的课程模式,融入新技术、新业态,以需求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审美导向、生态导向、文化导向、创新导向等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近日,“2019国际视觉艺术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大会”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160余位视觉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界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与会,分享并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视觉艺术教育的前沿研究与。围绕相关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索奕双教授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剑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AI时代视觉艺术教育的能力与服务”,这个命题很有新意。您如何看待AI时代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教育?
张剑:数字技术媒介的变革,导致传统艺术形式受到冲击,视觉、影像、新等元素不断涌现。通过图像进行交流的视觉表达方式正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AI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形态的嬗变引发艺术教育生态格局的转型,归纳有如下几个趋势:
1.艺术学科的拓展。传统的国、油、版、雕等所谓“纯艺术”专业的招生开始萎缩,“纯艺术”的门类、媒介、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泛审美、泛艺术门类发展迅速,功能性学科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专业、新技术纷纷出炉,融入生活的设计艺术专业发展规模扩大。
2.审美场所的转变。艺术审美的场所不再仅限于学校,而是深入到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商业空间和社交空间之中,甚至打破了原来严格的界限,形成更公平、多元的艺术共享空间。
3.艺术资源与教育方式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艺术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更便捷、多元,引发艺术教育范式的转换、艺术教育内涵的扩大以及艺术教育手段的变革。
4.公共艺术教育地位彰显。AI时代许多传统职业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机,表现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艺术与生活相交融等多个方面。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艺术教育的普及性与全民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将更加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变得更为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请您介绍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和成绩,在教学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特色以及下一步拓展的方向。
张剑:学院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创了、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进“校内生产化,校外教学化”,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途径,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百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比如,在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海外分校穆桑泽国际学院,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搭建竞赛平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在2013-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和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两个排行榜中,学校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业绩显著,在工作室建设、项目化教学、“三创”能力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是服务金华地方经济、推动区域文创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艺术设计学院现设有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美术教育六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省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进行教育教学和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高职美术教育标准研制工作,参与教育部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获得省级教学二等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1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其中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省重点教材6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280余篇,核心期刊50多篇,其中多篇被EI收录和中国复印资料转载。学院教师获得包括国际红点在内的国际、国家级项5项,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全国一等5项、二等15项,省级一等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创新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工作,构建“创意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契机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如计划于2019年与怀卡托理工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合作办学,希望借此机会探索新型培养体系,通过磨合辐射相关专业。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博士生、高端人才与高层次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制定教师个人5年发展计划;实施专业带头人、设计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外派内引培训。同时充分吸纳行业知名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等充实师资力量。
三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构建广泛合作平台,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寻求与高端企业的合作;主动加强与同类优秀院校在多领域的紧密合作。积累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课程资源库、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等的建设工作;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视觉艺术教育,在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方面,您有哪些好的?
索奕双:在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方面,理应从专业层面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梦见河水上涨体现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范人才培养规格。明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进一步加强。
凸显人才培养特色,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人才培养应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
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突出核心素养养成。科学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同时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基本要求做具体明确的设计。专业与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应突出核心素养养成,即突出协作、交往、性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形成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实践训练项目与专业技能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保障教学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规划配置经费与资源,满足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专业建设所需的教学投入。对师资团队构成、个体基础素质与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要做具体要求。同时,开发、拓展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专业能力提升项目,满足教师多样化发展需求。
着力学历衔接机制,提升人才学历需求。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学校应着力做好本专科学历衔接,完善本专科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招生考试等做法,保障毕业生入职学历的本科率。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的共享资源平台,促使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同时,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促使科技、产业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网:随着AI时代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您认为视觉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介绍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数字化信息便于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普及化,但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多样性、创造性会受一定的。此外,大学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过度,也可能引发拜金主义与艺术的平庸。
现代高新科技对视觉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的趋势,客观上要求注重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培养,如艺术表现力、艺术鉴赏与审美判断力、视觉思维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管理与经营能力等。
高校对博物馆(美术馆)资源的利用有限,社会公共艺术资源的运用缺乏有效对接,第二课堂也多限于校园内部,展示交流空间不足,现场教育体验不足。海量信息的碎片化让人们无所适从,视觉文化的泛滥可能会削弱传统经典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带来的艺术。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转变。随着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艺术教育生态格局发生转变,未来视觉艺术教育将会架构一种更具弹性的课程模式,融入新技术、新业态,以需求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审美导向、生态导向、文化导向、创新导向等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其次,加强跨界协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专业群建设将成发展趋势,通过平台课、通识课、跨专业选修课、教育活动空间等方面的拓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等,加强对学生的跨界培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提升各专业间的相互渗透与协同创新。
最后,努力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产业参与办学的艺术教育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社会教育资源配置高度优化,多元化培养、多样化成才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