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好想写一篇“SB”论文

※发布时间:2018-11-3 7:08: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林心如王力宏吻戏

  古往今来,最令万千英雄黯然销魂之事,莫过于明珠暗投,宝剑蒙尘,怀才而不遇,有志而难酬。而在科学家、艺术家们看来,最难过的事情当然是心血之作无人问津。后印象派巨匠文森特梵高一生贫困潦倒,而今他的画作却可以拍卖到数千万美金的天价;超越时代的天才孟德尔终其一生没有获得学界的理解和重视,在逝世后却被奉为遗传学之父,其理论终于得到广泛认可。

  在科研圈,那些曾被人们忽视多年而最终展露锋芒的著作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简称 SB)。近日,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亚历山德罗弗拉米尼(Alessandro Flammini)及其团队对科研圈的“睡美人”现象进行了分析,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睡美人”的概念最初由荷兰学者范兰恩(Van Raan)在2004年提出,他还指出了衡量SB的三个要素:

  在此基础上,弗拉米尼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美人指数”(Beauty Coefficient,简称B),来对以上三个要素进行归纳和运算,当一篇文献睡眠时间越长,睡眠深度越深,而后又突然获得越多的引用量时,相应的B值就会越高。

  B值与睡眠时长、睡眠深度和强度的关系示意图。其中横轴代表时间,起始点为发表年份;纵轴代表在相应年份获得的引用量。红线代表的对应年份,其中C图年份即为发表年份。四张图所代表的论文的B值:A为1722,B为22,C为0,而D为-5。图片来源:研究论文

  过去的一些研究提示,科研论文中的SB其实是相对罕见的。然而,当弗拉米尼和同事对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2200多万份发表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后,却发现SB现象远比人们印象中要普遍得多。他们因此提出,仅以短期引用数作为衡量论文优劣的标准是不完备的。

  弗拉米尼总结出的“睡美人”前 15名。表中从左至右分别为B值(B),作者(Author),论文标题(Title),发表年份和年份(Publication,awakening year),所发表的期刊(Journal)及相应学科领域(Field)。其中,著名的EPR悖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榜上有名,而排在第一名的《Concerning adsorption in solutions》则在沉睡96年后才被人们重新“”。 图片来源:研究论文

  在弗拉米尼总结的SB们中,物理学、化学和数学贡献了最多的“遗姝”这一现象可能是源于以上学科的“基础性”对于那些最的SB而言,它们常常在沉寂多年以后,在另外的学科里出人意料地引发灵感、重获新生。来自基础学科的一些理论研究,则恰好最具备这样凤凰涅槃的潜力。

  弗拉米尼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产出SB最多的的前三名都是学界巨擘《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弗拉米尼认为,这一现象是得益于这三个的多学科交融性,因此能在几十年后还受到持续的关注,等到某年在巧合之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在这三个上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可能是过于超前的天才闪光,无法被当时的学术界理解;或是偏向未来主义的大胆预测,直到预言之日才得以苏醒。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问:到底是哪位王子吻醒了这些熟睡的美人呢?下面的例子可能会给你一些:在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以文献的引用数作为考量其影响力的依据。但是的是,这一篇文章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多的引用。

  好在加菲尔德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一思想,他在1972年、1999年和2006年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终于在50年后获得了认可。在今天,“影响因子”(impact ctor)已经是科研工作者共所周知的概念。

  当然,更多的“睡美人”苏醒时,它们的王子并不是刻意披荆斩棘,为“爱”而来。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只是无意经过,恰好站在了前人伟岸的肩膀上,或是与其原本沉睡的相应学科 “审美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开凿出了SB的。所以,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搬砖侠们,就算你的文章无人问津,或许也不用心怀沮丧。那篇石沉大海的论文,会不会是大器晚成的SB?时间会给你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