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显赫的秦始皇陵,自古至今都是各种目光汇集的焦点。近日,一则“秦陵早在宋代就已被盗”的消息再次掀起热议。秦陵地宫是宋代?里面的金银宝物全是假的?围绕“盗与未盗”,专家们纷纷发表不同意见。
现今考古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地宫没有被“攻破”的迹象。不过,近日有学者在网络博客中撰文称,秦陵早在宋代就被盗过。该博文出现后,引发了不少关注。
本报记者通过搜索,找到了这两篇名为《秦始皇陵地宫早已被盗掘揭秘》以及《唐太陵墓的被盗与再葬――再说秦始皇陵之被盗》的博客。
在文章中,作者写道,“我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令人,并且令人失望的事实:秦始皇陵地宫,早在一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盗掘!现今的地宫,是宋朝初年再葬时的,地宫里秦始皇的棺椁是宋朝重新制造的,里边所用的金宝,全是假的!”
作者的依据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所辑出的《宋会要辑稿》中的相关记载。该史料显示,截至宋初,在五代或唐朝末年,历代帝王陵寝,包括秦始皇陵在内,有二十八座已被“开发”,即被盗掘,而且相当严重,以至于新开国的大宋朝廷不得不出巨资再葬。此次再葬除重置棺椁、放置衣冠外,陵上皆修,添植树木,且置守陵户。
作者认为,此次再葬距今已有1000多年。此前,秦始皇陵考古队斥巨资、利用遥感技术所探得的秦陵地宫已是宋朝过的,非秦代原来修建。
在其博客网页上,记者看到作者李宝柱的个人简介为:1978年考入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全国第一个被免试录取的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现任会宣传教育指导室主任。遗憾的是,记者经过多方努力,未能联系到作者本人。
“从现有的考古文献及研究中,并没有说秦陵是否被盗,只有挖开以后才知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地宫在没有挖开前,说盗与被盗都没有意义。”对于“秦陵是宋代重新埋的,里面的随葬品都是宋代重新放入的”观点,段清波并不赞同。他认为,仅从文献史料记载就断定秦陵被盗的做法常不严谨的。
记者了解到,为探测秦始皇陵地宫,秦陵考古队曾遥感和物探的方法进行探测。钻探资料证明,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考古队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没有人为扰动的迹象。地宫周围也被发现有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
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对秦始皇陵多年的考古勘探,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较大的盗洞以及被盗掘的考古迹象。
刘占成说,秦始皇陵以中土为中心,有一个比较强的汞隐藏区。水银含量是经过自然科学测试的。这应该是修建秦始皇陵时所放置的水银蒸发出来,聚集到土壤当中。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郭向东也对《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表示,通过科学探测,地宫的汞含量要超出其他区域,这个事实和史料记载相符。放水银的目的,是用来模拟江河大海。同时,水银具有防腐效果。“水银的毒性也能起到防盗作用。”郭向东说,关于秦陵是否被盗,在考古界和历史界都没有争论。
除了学者,还有一些网友也对李宝柱的观点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李宝柱提到的《宋会要辑稿》不可靠,据此载所下的结论也不够严谨。
对此,李宝柱反驳说,“对《宋会要辑稿》一书以及该书对再葬秦始皇陵的记载,任何人的怀疑与,都是无法抹杀的。”在博客中,他再次举出唐太昭陵被盗与再葬的例子。他提到,除了《宋会要辑稿》,欧阳修《新五代史》、宋人马令《南唐书》等书都提到了昭陵被盗之事。“号称最为坚固的‘唐昭陵’,史载已经被温韬所盗。难道,唯独秦始皇陵固若金汤?”
确实,关于“秦始皇陵被盗”在史书上也有记载。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可见,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曾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见财物统统运走。据说,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
不过,史料记载是否确凿无疑地被人们接受了呢?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曾在1984年发表文章就“秦陵被盗”的史料记载提出疑问。他认为,如果说当时秦陵被盗,也就是像上文所说的那样,30万人30多天都没运完宝物,那么为何如今市面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有关秦陵墓中文物的事实呢?“看来文献记载还是值得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