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第三方机构违规代写发 业界拟建论文编辑白名单

※发布时间:2018-3-4 0:16: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次次学术不端事件了中国学术界的名誉,矛头指向学术文章发表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追求职称晋升的医生、把关不严甚至有合谋嫌疑的期刊编辑部、有市场就有业务的黑心地下第三方论文中介、扭曲的人才评价体制,还有看不到进行后续严肃处理的主管单位。

  这其中,“第三方论文编辑润色机构”的环节被最多。在一次次学术丑闻中,“第三方”已经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角色。他们无孔不入,灵活地抓住灰色的市场需求,贩售虚假的学术文章;或研究者,在“代投”论文过程中伪造同行评议;他们从中牟利却总能逃脱法律的,毫发无伤。

  但眼下,母语非英语的中国研究者想要在国际高质量期刊上发文章的现实需求将长期存在,寻求英文论文编辑润色也是一种合理的需求。但是,如何来界文编辑机构的合规边界,一些正规第三方机构也在中摸索。

  不少医学科研工作者都会发现,自己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论文编辑、润色、代写代投代发广告,有的甚至明码标价发一篇论文2万-3万元不等。一条产业链已经形成,一些公司甚至掌握了这些潜在需求者的个人身份信息。

  在中国,包括医学领域在内的科研人员都有在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科学英文索引(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这在中国催生了论文编辑和代投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一行业尚未得到正式的认可,行业内正规、上得了台面的企业屈指可数,更多的则潜伏在地下。

  无论是正规的行业从业者还是地下的论文工厂黑中介,在中国,他们共同的名字是“第三方”。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计委、中科院、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七部门2015年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准”》这样定义“第三方”: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

  中国本土的一家论文编辑企业常青藤编辑创始人张科宏博士告诉南都记者,即使是在英语为母语的美国,论文编辑和咨询行业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这个行业的职责是帮助科研人员出谋划策,在论文中,把故事讲好,但很少有人搞。”

  张科宏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教,在国际发表论文40余篇,为国际审稿百余篇,并曾为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评审基金。而在国内,据张科宏讲,真正在第三方论文编辑行业的从业人员大概只有几百个人,规模实际上很小,正规的机构也就二三十家。

  大量的市场空间都被地下黑工厂盘踞。这些学术黑市上的交易者屡次被中外,却毫发无伤,反而越做越大。

  2013年《科学》编辑Mara Hvistendahl与她的同事以研究生和科学家的身份向数十家公司提出了购买科学论文上署名的意向,结果收到了许多回信。

  《科学》报道,一家名为万方汇智的公司销售人员表示:“有些作者发表论文并没有什么大用处,他们可以把论文转给你。”这家公司出售一篇关于癌症内容的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价格高达9万元人民币。直到现在,类似的论文署名公开叫卖还时常在张科宏的微信朋友圈里出现。

  2014年,科普《科学美国人》也一家涉嫌批量生产医学论文的“第三方”机构———MedChina,在网络上“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发表文章”。《科学美国人》还发现,多篇中国论文段落雷同,只有个别词汇不一样,像是在玩“填字游戏”,疑为。

  20世纪以后,绝大多数科学使用英文,一个帮助母语为非英文的作者提高论文质量的行业逐渐形成,体现在医学界就是医学写作(Medical Writing),它是医学写者(Medical Writer)准备医学文件,包括医学研究或新药开发文件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是帮手,不是”。在中国医生论文大规模撤稿事发之后,国内多家正规第三方论文编辑公司则向南都记者“吐苦水”:由于缺乏对地下论文黑中介的,行业正面临“劣币良币”的尴尬处境,正规公司得不到半的认可,开始退出市场,黑中介却大行其道,变换身份,改头换面,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国内,地下第三方论文中介被看作是科研人员学术造假的“”,这让包括科研人员自己在面对“第三方”时,都有一些微妙的心理。“感觉第三方被‘妖’了”,国内另一家较大的论文编辑企业美捷登主编夏华向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感叹。

  美捷登是一家在、武汉和美国三地注册、致力于协助中国内地生物医学研究者将科研论文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编辑公司。夏华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来去做研究,他发现国内同行普遍有发表英文论文的咨询和修改需求。

  大约十多年前,美国的一名资深华人编辑曾告诉夏华向,他们实验室有一批中国学者,了解到国内同仁英文论文“发表难”,突发奇想,计划成立“雷锋小组”,免费帮他们修改科研论文。结果他们发出去了大量邮件。也许是怕上当的顾虑,最后回复者寥寥无几。

  这让夏华向意识到,生物医学英文论文第三方编辑在中国是一种客观存在、却未被满足的极大需求,应该有、合规的公司来做这件事情,帮助中国科研人员,讲好科研发现的故事。

  和大多数人对第三方编辑机构的想象不一样,美捷登并没有全职的编辑,而是在全球聘请了大约600名掌握学术英语、达到副教授、教授水平的生物医学研究者担任兼职编辑。

  美捷登自己只有大约20个人的文稿处理部和大约十多人的学术支持部。前者的工作像是项目管理员,负责将论文匹配给不同的编辑;后者则负责质量控制,先是需要对提交论文进行初步评估,如果论文本身不合格,就无法接受订单,需要退还给作者。此外,学术支持部对于编辑修改过的论文,也要进行质量评价。

  夏华向说,来美捷登咨询的文章,有10%是不能接的,因为这些文章还没有达到发表的水平,需要补充实验;有30%-40%的文章只是咨询,最后双方签订编辑合同的大概只占50%。现在一年大概有5000篇咨询文章,签约服务文章收费大多数在是5000-1万元人民币。

  夏华向说,美捷登没有“代投”的业务,一篇经过编辑修改好之后,经过作者确认,发还给作者后,业务就已经完成了。如果作者自己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可以向美捷登寻求帮助,但是由作者本人自己来控制过程。

  “我们不介意作者在致谢中感谢美捷登”,夏华向说,第三方编辑公司的工作只要合规,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在日本、韩国、中国,论文送给论文编辑公司修改已是常态,许多研究项目负责人都有自己固定合作的编辑公司。”

  2005年刚“创业”的时候,夏华向自己也是一名帮忙修改的编辑,他现在也还会受一些老客户的请求,帮助编辑论文。“编辑的过程就像农民在田里耕地”,他说,用英文的思维习惯修改一篇论文,有些内容可能还要改写,前后要读三遍。文稿基本的修改应该在之前完成。

  但在国内,这样正规的第三方机构身份尴尬。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建立正规论文编辑第三方机构的“白名单”,正视行业存在的客观需求,也可以在“良币”的同时,“劣币”。

  为了做大自己,正规第三方寻找正式公开露面的机会,寻求和医院、药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夏华向说,这两年随着撤稿事件频发,一些医院停止了合作,本来商量好的等公开活动也都取消了,整体业务量也下降了近50%。

  国家未动,行业先行。2015年10月,美捷登、常青藤等六家正规第三方编辑润色机构发起建立了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The Alliance for Scientific Editing in China,ASEC),试图通过联盟加业自律。除了美捷登、常青藤两家在中国本土的第三方论文编辑公司,还有理文等在华开展业务的国外论文编辑机构。

  在夏华向下,ASEC也制定了一套“中国英文科技编辑行业规范”(GEP,Good Editing Practice),并在ASEC网上公开发布。

  “目前英文医学编辑还没有形成相关管理机构、行业及研究人员均认可的行业规范,从而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不能及时得以合理的规范,将会制约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夏华向对南都记者说。

  联盟的各方每个季度要开一次线上会议,讨论如何建立行业规范。他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接触中国学术管理机构的高层;另一项工作是同国际编辑规范与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合作,并争取加入这个组织。目前该组织还未接纳任何一家国际上的第三方论文编辑机构作为,但夏华向相信,加入COPE对推动国内论文编辑机构有序发展,也许会成为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