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T是医学影像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近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CT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程了,不管是软件设备还是硬件设备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它开辟了医学影像技术的新领域,在医学应用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给无数患者减轻了治疗痛苦。当前CT技术还在不断的研究发展中,医疗机构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应用来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是国家新闻总署正式批准创办的国家医学类综合期刊。本刊属于月刊,由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3807,国内统一刊号:CN13-1424/R,邮发代号: 。全国公开发行。办刊旨《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全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新发现、新突破,竭诚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学研究单位、医药管理部门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为其总实践经验、发表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本刊容量大,发表快,具有学术权威性。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3年12月因胸片、常规CT检查发现占位性病灶39例,病例入选标准:①临床怀疑肺肿瘤;②无对比剂使用禁忌证;③患者同意并能配合检查。其中在检查后8w内经手术及病理为肺肿瘤,39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7例,女12例。24例作动态增强CT检查,15例作动态增强MR检查。39例病灶直径1.4~6.1cm,平均3.02cm,其中鳞癌19例,腺癌(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转移性肺癌11例;原发性肺癌中,17例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CT、MRI扫描前及手术前均未做任何抗肿瘤治疗。
CT:常规全肺横断面扫描,确定肿块部位,然后以肿块最大层面为中心行平扫1次。用高压注射器自前臂静脉以6ml/s的流率[1]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1)40ml,延迟10s后嘱患者屏气,做第1期动态扫描:扫描时间0.75s,间隔1.5s,,持续30s。第1期扫描结束后嘱患者平静呼吸20s,然后开始做第2期扫描,共需60s。平扫及2期动态扫描均采用轴扫,层厚2.5mm,电压为120kV,电流为250mAs。
MR:常规全肺横断面和冠状面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用自旋回波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肾上腺平面,包含整个肾上腺,再以肿块最大径平面为中心,行快速动态增强扫描(TR600~800ms,TE9ms),扫描层厚5mm,时间15~18s。首先平扫1次,然后经肘静脉快速团注Gd-DTPA,剂量0.15mmol/kg体重,注射流率2ml/s,延迟10s后,做无间隔连续图像采集,持续4min,取得连续动态增强图像。检查设备使用GESingnaHDX3.0TMRI和1.5TMRI机,相控阵表面线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将扫描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利用随机软件Functional作彩色编码的肿块血流灌注图,分析肿块血流灌注的特点[1-2]。分别在肿块和主动脉上划感兴趣区,记CT值并作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参数如下: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和毛细血管通透值。
在工作站进行MR图像重建,应用Functool软件,以最大斜率和增强峰值为参数,对获取的动态图像作色彩编码,在病灶强化最明显区域设定ROI,作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增强峰值、记录各时间点和增强后第1、2、4min时信号强度改变率。
1.4病理标本处理 病理标本肿块取材部位尽可能与CT、MR扫描层面一致。使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微血管密度(MVD)计数采用常用的Weidner改进式方法记录5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数作为该病例的MVD。
1.5统计学分析 将39例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与动态CT、MRI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39例患者MVD、动态CT、MRI各功能成像参数均数间的差别,统计学意义设为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肺肿瘤的CT、MRI动态增强表现:两者都可见两种类型。I为不均匀强化,以肿瘤周围强化为主;II不同程度的均匀强化,CT和MRI彩色灌注图可以较直观地显示肿块不同部位血流灌注的差异。在部分肺癌病灶中可以发现,在肿块边缘部位以及中央坏死区周围的血流灌注明显增高。
相应地,在免疫组化病理分析中发现,免疫组化切片中,肿瘤的微血管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I为以肿瘤外围较为密集,肿瘤中心区及坏死区血管稀疏;II微血管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标本。肿瘤组织边缘部位和坏死区域周围的MVD高于中央部位的MVD。 3 讨论
血管生成是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创伤修复必须的生理过程,文献报道[4]在血管生成前,实体瘤的生长多在直径2~3mm。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新领域,如20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鉴定、测序和克隆;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通的研究;内源性血管生成剂的发现;人类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表现型的细胞学和生物学特征等。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来反映肿瘤血管的变化,CT、MRI动态增强成像方法适合于观察肿瘤血管特征。动态增强CT、MRI可为肺肿瘤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本研究将CT、MRI功能成像参数分别与MVD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除Pm外,各参数均与MVD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灌注值相关性最高。
CT增强扫描的原理在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小碘对比剂在血管内、外之间扩散,随着时间变化,可观测组织和血管增强的程度。定量性CT显示肿瘤血管生成主要表现为:①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能力,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可表现为较明显的强化和较丰富的灌注;②显示隐匿恶性病变的能力,在发现形态学变化之前,CT就可观测到因血管生成而引起的灌注改变;③提供预后信息的能力,主要是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的信息。肿瘤新生血管的出现改变了增强扫描时肿瘤的强化程度,CT值能够轻易地定量地反映这个强化程度。
动态增强MRI用于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状态,其观测的参数包括:组织的血容量、血管内皮对水或溶质的通透性、组织的灌注或血流、以及性血管生成因子的相对浓度。DCE-MRI能评估肿瘤微血管的生理状态,包括灌注、血容量、内皮细胞对SMCM的通透性。半定量分析对比剂增强影像所用的参数有开始强化时间、初始上升速率和平均上升速率、最大信号强度和廓清速率等。高性和性的血管受体对比剂能在活体水平定量观测肿瘤血管生成。
对肿瘤血管生成认识的深入使我们对癌症的生物学了解更深入,给临床治疗和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思[5]。抗血管生成制剂的使用代表着肿瘤治疗的新思,肿瘤血管成像是优化抗血管治疗方法的关键。动态增强CT、MRI技术可适合于检测肿瘤血管参数,如血流、血容量、血管通透性、微血管密度和肿瘤代谢。观察血管生成的成像技术可能将从本质上探查新生血管生长的特征。返回,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