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阮长耿院士获2020年吴阶平医学!

※发布时间:2020-11-28 5:18: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届“一坛一会”以“抗疫与健康”为主题,由中山市人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

  授予放射治疗学(鼻咽癌)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副召集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委会首任主委马骏教授,

  肿瘤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王洁教授,

  神经外科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脑卒中抢救与治疗指导中心主任吉训明教授,

  呼吸病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吴阶平医药创新。

  据了解,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吴阶平医学和吴阶平医药创新每年颁发一次。吴阶平医学授予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吴阶平医药创新主要励59周岁以下,在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创新性成就的中青年医药工作者。

  血液病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阮长耿教授是我国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他于1981年鉴定了国际上第一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克隆抗体,奠定了血小板疾病研究基础,建立苏州系列单抗并积极推进血小板单抗的临床和产业化,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针对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血栓形成全过程,建立了五大类190余种单抗,命名为苏州单抗,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株单抗作为血小板研究的国际标准试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200余家研究和医疗机构。利用苏州单抗开发了多个诊断试剂,3项诊断试剂获得新药证书,实现了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功能诊断,被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纳入标准化方目录。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苏州血液学科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个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4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16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文章超过15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1项。1992年、1998年以第一完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2项。曾获得“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等荣誉,先后获得“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和“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2018年获得“为江苏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19年获得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终身成就”。

  57岁,放射治疗学(鼻咽癌)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大张伟经纪人刘迎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副召集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委会首任主委。

  马骏教授在鼻咽癌临床诊疗和研究领域长期自主创新。首次创立了鼻咽癌放射治疗正常器官标准;持续改进鼻咽癌治疗模式,使转移率和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领团队研制的新的治疗“两药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开展的系列研究改写了11项国际诊疗指南,牵头中美学者制定了首部中国-美国鼻咽癌临床诊疗指南和中国指南,实现了鼻咽癌治疗从美国方案到中国方案的转变。带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作为唯一/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22篇,以第一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科技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生命科技十大进展。

  55岁,泌尿外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现代泌尿外科》主编。

  王行环教授是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腔内手术器械,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改变了国内外前列腺增生治疗策略和模式;创建了以遗传资源保真技术为核心的泌尿系肿瘤遗传资源保藏中心,绘制了中国人群膀胱癌图谱,为肿瘤精准诊疗奠定了基础。新冠疫情爆发后,曾受命担任雷神山医院党委、院长,带领全院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制定行业标准/指南9部,获发明专刊等知识产权60余项。以第一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1项,2020年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牌(负责人)。

  55岁,肿瘤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王洁教授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肺癌分型基础上的精准诊治及其研究,在肺癌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诊疗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提出并建立了利用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无创分型及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其对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指导价值,提高了肺癌分型诊疗的准确性与可及性。是肺癌无创分型的者与先行者,引领液体活检精准诊治的国内国际。相关系列研究在国内外肿瘤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个人获者,以第一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等项。

  49岁,神经外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脑卒中抢救与治疗指导中心主任。

  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研究、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预防-预警-救治非药物防治新技术体系,取得创新。提出“远隔”脑新,建立干预“外周”“中枢”新技术,降低卒中发生率和复发率;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恶性早期预警标志物,提高重症卒中救治成功率;提出“血管再通全程靶向序贯非药物脑”新策略,降低卒中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水平。写入全国防治规划和国内外指南,并在全国卒中高发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带领团队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主编首部《脑血管病急诊介入治疗学》专著。获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完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4项。

  57岁,呼吸病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沈华浩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哮喘新类型 -“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现促凋亡药物对激素抵抗型哮喘的治疗作用,完善了哮喘的临床表型和诊治体系;首次创新性建立了Elastin的慢阻肺动物模型;率先阐明嗜酸粒细胞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哮喘发病的骨髓祖细胞调控新机制;首次损伤的上皮细胞DNA复制可出现在有丝期,推动我国气道上皮损伤修复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表SCI论文190余篇,主编国内第一本《哮喘手册》,共同主编第一版国家整合医学规划教材《呼吸系统疾病》。以第一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等共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