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 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工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17-10-21 22:21: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深化校企合作 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工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和发展的基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思,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海科院)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思,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在海南省市两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海南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与海南省企业家协会进行联动,发挥海南企业家协会在行业中的组织引领和牵线搭桥作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特色人才培养之。

  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了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教学。所谓全方位就是在教学层面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在管理层面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立体化就是教学与管理交叉进行,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其具体做法就是以“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为主线,牵引带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4个关键环节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体系、“双师型”队伍、教材、实训室、工学交替、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等10余个办学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并以工科专业为重点,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

  经过4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精心打造了一套符合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目标、双向联动、三维提升、四项、五种对接”的办学目标与,最终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决定思,思决定出。海科院举办者女士远瞩,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根本是教育思想的。在她的下,学校于2015年、2016年教学质量活动月中开展了全校性教育思想、教育与教学大讨论,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

  以此为据,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与102家省内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关系,其中工科类专业对应企业78家;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管理办法》《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办法》《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利用校刊《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作为教师创育理论与思想、交流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平台。自2009年以来,《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经海南出版社出版8期,每期约30篇,共计240多篇教育思想大讨论优秀和教师科研论文。这一做法有效强化了教师的意识和创新意识,统一了全校教育的思想与。特别是理事长、韩长日校长署名的关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理实相融等研究论文对校企合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探索,为海科院校企合作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旧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必要的岗位指导,学校与社会分离,与企业脱节。学生就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导致很多学生要么改行,要么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学无以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海科院采取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构建教学质量体系的方式,推进教学方法的。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设计与制订体现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海科院通过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吸引大批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引入行业岗位标准,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人才能力需求等要素,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更体现工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和完整性。

  学校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特别是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在掌握了部分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个行业;二是基础实践阶段,在学生掌握一部分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掌握工作的基础环节操作;三是专业实践阶段,即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安排其到对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际而全面的操作技能,逐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努力,海科院在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目前学校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中青年教师2名,海南省高校特色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职业院校首批示范专业1个,同时主持国家级高职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项目2项,参与4项,成为全省民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航海类专业是海科院的特色专业,为学校其他专业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体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范式,也带动了全校所有专业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以航海专业为代表的工科专业于2012年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认证,2013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7年经国家海事局专家评审顺利通过换证审核。几年来,学校以航海类专业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在全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实施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大成功。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上得了讲堂,下得了车间”,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为了打造这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走出去、请进来”,提倡“要上讲堂,先下企业”,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带着任务到车间、带着技术去交流。为此学校制订了《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办法》,一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等资源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优秀校外人才进课堂”,学校各专业外聘了一批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校外实习,大都具有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为“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学习、科研立项等方面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师资队伍稳定。

  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海科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实训教材的开展与编写工作,制定了《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实施意见》,自2013年来学校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95部,其中校企合作教材49部(工科教材37部,现已正式出版工科合作教材21部,剩余的均已立项并资助到位)。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材建设,海科院将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使教育程式由“教程”逐步向“学程”,确保教材建设更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实训是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实践中心,建立稳定的和高质量的教学实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

  海科院多年来始终狠抓实践教学实训室()建设,学校通过与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一汽海马集团等大型国营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了18个实训中心,125个校内实训室(工科100个),1个具有35家企业参与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102个校外实训(工科78个),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依托海南本土企业的基础上,海科院还不断挖掘其他省份的优质企业资源,与厦门中海航船员服务有限公司、武汉怡东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武汉蓝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羿忱船务有限公司、上海育航船务服务有限公司、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粤海铁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省外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其作为航海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学生到这些公司进行船舶定位方法、雷达的操作与应用、船舶与避碰等专项技能训练。此外,机电学院还与恒信集团公司、杭州职业学院、西奥电梯、惠州恒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其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校外实训。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实训,不仅使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培育了众多高技能的后备人才,而且有效推进了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高效衔接。

  教育模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循序渐进的摸索中不断推陈出新和改进完善。海科院始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对接、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对接的道,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

  学校不仅构建了“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兼顾到不同专业的行业特点与实际,不断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旺工淡学”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一院一策、一院一制的总体格局,并且建立了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专职学生员和企业指导教师三方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实行实习前广泛动员,统一思想,实习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实习后及时总结表彰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和学生受益良多。据统计,每年海科院向各类合作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约2500人次,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日趋稳定和完善。

  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通过4年多的,海科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通过校企合作及政策引导,目前学校专职教师达475名,其中“双师型”占总数的54%,高级职称占53%,硕士以上学历达60%,国务院特贴专家和博士生导师各占2%。其中,已有90%的专业课教师完成了企业挂职锻炼。航海类所有专业100%的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几年来,海科院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获得省级以上资助课题近80项,其中省级教育教学项目36项,教材与专著137部,发表论文500多篇,专利112项(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5项,外观设计型专利授权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5项,海南省社科3项,海南省教学二等1项。张敬畅教授主持的生物柴油项目已与华阳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开发,年产5万吨,该项目案例已收录进《高校校企合作范例200项》。2016年,海科院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3年以来,海科院学生获得各类竞赛209项,其中获国家级大赛26项(一等2项、二等11项、三等12项、第五名1项),省级大赛183项(一等31项)。仅2016年就获得国家级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7项,省级一等13项,二等21项,三等23项。同时,在学校42个技能资格证书培训中,94%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双证,各专业就业率达到96%以上,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海科院多年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最好回报。

  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海科院紧密关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与政策,根据区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结合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现有的31个招生专业全部与海南经济发展需要相吻合,其中24个专业与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的12个重点发展产业中的11个实现了精准对接,对应比率达77.4%;在8100名在校生中,有5913名学生所学专业与12个重点产业对口,对口比率达73.0%。其中石油化工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轮机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等专业填补了海南省高职专业布局的空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通过几年的与实践,海科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日益成熟和完善。

  近年,学校成立了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健康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海南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和海南省老年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海南省科技厅正式批准挂牌;与35家企业共同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同时,“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挂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教育实训”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财政支持;海科院还成为海南省第一个渔船职务船员培训资质单位,建立了海南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教育培训,培养培训各类各级船员11000多人次。

  学校曹维良教授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申报节能降耗项目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厅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李桂娟教授与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椰子壳纤维素晶须可控制备及增强生物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理事长2013年主持参加的与南昌航天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航天牌浓缩广画颜料研究与制备》项目,经南昌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产品配方新颖、工艺简便,技术国内领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7)。

  海科院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以海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办学模式,以“能力本位”为根本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海南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目前学校升本工作已列入海南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海南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同时也被列入海南省教育厅2016年、2017年工作要点。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将紧紧把握“升本”的历史机遇,继续以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办学潜力和工科优势,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致力为海南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