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是省某高校二年级的研究生,他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是上网搜索各个学术期刊的通讯地址和电子邮箱,然后把自己的论文群发出去,或者挨个给以前投过论文的期刊打电话,询问论文是否能发表。有时他会很直接地问:“你们到底要多少钱啊?只要论文能发表,给多少钱都可以。”
“眼看这学期又过去了,下学期就要准备开题报告了,可论文还一点音信都没有。现在什么事都没有心情做。”提起论文,小赵一脸愁苦。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小赵的经历在国内许多高校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发表论文寝食不安的多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研究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一年级研究生也加入了“着急文”的行列。
据记者了解,一些高校作出,研究生阶段必须在公开出版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否则不能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求研究生必须发两篇论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
李明是2005级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不好找工作,他选择了考研并幸运地被录取。原以为考上研究生可以松一口气,但入学第一天开的班会却让他又绷紧了心弦。员很地他们说,从现在开始就要多看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准备写论文,尽快把论文发表了。要不然,越往后拖越吃亏。员还说,现在研究生文特别难,一定要早发,“早发早受益”。
对此说法,小赵深有同感。刚来的时候,他们员也这样说了,但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一晃,一年就过去了,现在确实感觉到心理压力很大。“我们专业今年又招了30多个研究生,你可以算算,全国又增加了多少啊?这么多人肯定也知道论文早发早受益。”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竞争对手,小赵对自己没有在一年级发表论文懊悔不迭。
中文系2005级的研究生,在听取了本专业师兄的后,把自己本科时的毕业论文修改了一下,找了五六家学术刊物寄了出去。他告诉记者,他原本的打算是在一二年级专心看书,把理论知识掌握好,争取在毕业时写出一篇很能体现自己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可论文没有发表,他无法静下心来去看书搞研究。“你想,论文发不了就毕不了业啊,谁都帮不了你。毕业论文做好了也没有用。”他的打算是掏钱也要先把论文发表了,然后再去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研究。可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他投出去的论文没有任何消息。
谈起研究生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教授也表示很无奈。他说:“2002年我只带一个研究生,现在却要带8个。研究生要毕业,工作的人要评职称,文的人多了,但学术期刊没有增加,狼多肉少。现在别说研究生不好文,我们教师也不好发。我也希望研究生专心做学问,但又不能因为论文影响毕业。所以就让他们赶紧先把论文发表了,要不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这位老教授称,去年他带的两个研究生都三年级了还没有发表论文,实在没办法了,他就把自己申请的课题让他们做了,掏2000元在一个大学学报上买了版面,这才算帮他们把论文发表了。“可现在不行了。一是带的学生太多,二是现在学术刊物也不好发。比如学报,本校教授的论文都排不上,更何况还不能全发本校的论文,所以,一个教授能在本校学报上一年发一篇论文,就很不错了。”
过去发表论文者多为高校教职员工,现在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已成为学术期刊新的增长点。一名知情者称,学术期刊收录论文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品质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对高校评估和学校申报硕士博士点数量均与发表论文挂钩,所以一些学校把研究生必须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硬性指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发表论文已经成为了研究生群体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热点话题。大家见了面并不是相互问好,而是争相打听,“你的论文发表了吗?”“有没有发表论文的渠道?介绍一下”……
前些日子,来自历史系的刘玲收到了山西省一家刊物的用稿通知,说他们打算出一期研究生论文专刊,她的论文达到了发表要求,如果同意发表的线元。她一听,觉得很便宜,就马上把钱汇过去了。后来,她跟班里同学一说,都觉得很划算,就也赶紧跟那家刊物联系,也把钱汇过去了。结果,那个专刊上刊登了她们班5个同学的论文!“现在总算松了一口气了!”刘玲说。
在同学眼中,刘硕无疑是一个“因祸得福”的幸运儿。前些日子,他把自己的论文一下子寄给了5家刊物。一个多月后,有一家刊物回信了,说要交600元版面费。虽然觉得很昂贵,但他还是把钱汇过去了。后来听说可能是出,学校会不算数,就赶紧打电话问。那边回答说是正刊,这才放了心。去年12月刊物出来后,他特兴奋,一看却发现自己4000字的论文被删改成了2000字左右。他着急了,怕学位办那里通不过。马上去学位办问,老师说应该能算数,但字数确实有些少,他再发一篇长点的。
这钱不能白掏啊?于是,他马上给那个刊物打电话,说明情况。那个刊物倒也很爽快,承认是他们的错误,应该在删减时先征求他的意见。并说:“要不这样吧,你再象征性地交点钱,我们再给您发一篇。300元怎么样?”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说定是200元。班里同学都说他是因祸得福,相当于400元发表一篇论文,还一下子发了两篇,“沾光沾大了。”
我身旁的不少同学对发表论文有点不屑,“不就是交点钱呗”。也难怪,随着近几年硕士生扩招,国内一些期刊用版面换钱,硕士生、博士生用发表的论文求文凭,已然成了一条潜规则。大家各取所需,不亦乐乎。
《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博士的要求多了一条,那就是: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的字里行间中读不出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明确要求。
诚然,要求硕士生发表论文,可促使其提高研究水平,也可从中一窥其科研能力。但一刀切地把发表论文作为硕士毕业的通行证,从实践到理论,都不利于硕士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践方面,研究生的数量和期刊数量之比实在悬殊。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社总编辑万锦曾说过:“目前的‘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其容量可供1年发表论文15万篇。而当前全国有30多万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学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1篇,博士生发表两篇来计算,即便核心学术期刊完全提供给他们都不够用。”僧多粥少造成了“学术期刊市场”上版面资源紧缺,权钱交易不可避免。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评职称、涨工资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靠发表论文来加分,仅有的那些期刊不仅成为了研究生、博士生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了老师和学生竞争的舞台。但老师,特别是教授、博导与学生的学术水平显然不在同一个能量级上。有时候,拿起一本学术刊物,从头翻到尾刊载的都是老师的文章,这无疑也加大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压力。当然,也有不少人另辟蹊径,通过挂导师的名字来为自己的论文寻求发表。
从理论角度来说,核心和非核心期刊的划分本来就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定性指标。作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核心期刊的主要功能不是科研论文的评估,而是帮助图书馆在订阅有关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最经济和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以取得最佳的价格和性能比。因此,核心期刊的论文仅能作为考察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参考,绝不能以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论文来简单评判学生学术水平的高低。
一手文,一手拿文凭,当发表论文成为套在研究生脑袋上的一道紧箍咒时,版面费来了,抄袭剽窃盛行了。不仅如此,学术追求变成了数量追求,研究旨趣给编辑爱好让行……
作为2004年入学的研究生,当我们在第一年铆足了劲修学分,第二年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求知大军后,蓦然回首,不少人要发表的论文还在“电脑的草稿箱里”徘徊。
2005年6月,大学人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在“关于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中提到:如果没有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完成一篇写作,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并由硕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级学科的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认定小组,作出评审意见;论文评审通过后学生即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从要求发表论文到完成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几字之差却让人看到了从重数量、重刊物称号到重视学术研究本身质量的转变。也许,只有当我们不用为核心与非核心,版面费与署名问题等事物伤神时,我们才能更专注地去探求自己在学术上的需求,期刊也才能更富有原则性地评判,提高学术水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