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勿以论文论英雄

※发布时间:2015-9-22 10:03:1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经过5年的努力,他们研发的肺部磁共振成像仪获得了我国首幅超极化氙129人体磁共振影像,并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疗团队开始了临床前研究。欢庆成功之余,团队中一位科学家却也有另一种忧思。

  这位科学家提到,我国现行的SCI科研评价体系,看重的是第一署名的作者或单位。这样一来,对一些项目就有失公允。“比如,我们的项目里有做技术的团队,也有临床医学的团队,并且分属不同单位。对科研的贡献,可以说每个团队都很重要,不分伯仲。但是最后论文看重的是第一署名单位,这就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困扰。尤其是论文对团队中的年轻科研人员还是很重要,如果他们的努力长期在论文上得不到体现,会影响到今后的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对项目研究投入的热情和专注度也会大大降低。”

  这种困扰和担忧,确实在不少应用类、技能类科研人员中存在。不可否认,SCI论文评价体系是一个国际化的权威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相对客观,目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评价方式能够替代它。但这种评价方式在科学研究形式日益丰富、跨界融合研究日益盛行的大势下,如果继续一成不变地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就难免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对于搞应用和临床医学等研究的科研人员,用论文数量和影响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就难以对他们的科研贡献做出全面的评价。搞应用研究的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研究最终能否成功成对国计民生有用的产品,医生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医疗水平,是治疗好患者。两者都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埋头写论文上。有些科学大项目则必须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但最终的论文却无法体现所有人的成绩。然而,在职称评审、基金申请、评评优时,目前最看重的还是SCI论文和影响因子,对这些科研人员就不太适合。

  此外,分量太重的单一论文评价体系,或许也会助长急功近利的科研心态。目前SCI评价个人和单位业绩时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和个人、单位的利益高度相关,导致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甚至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的现象。一些一线医生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科研,就把实际研究工作交给某些生物公司。这是比较隐蔽的擦边球行为。还有一些则完全属于科研不端的行为。例如为了尽快完成实验,不惜数据造假、剽窃他人数据;为了文章出奇,不顾伦理规范。

  长远看,单一的论文评价体系如果不做出适当调整,或许会阻碍科学研究乃至科技事业的发展。科研管理部门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科研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使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心血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让他们在科研道上放心、和用心。

关键词:时事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