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科技日报评南大教授论文被撤:数据删得掉 脸面捡不回

※发布时间:2018-10-30 20:14: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上、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篇文章。欧豪家庭背景

  然而,日前发生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刷新了我们的认知。30多岁的长江学者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所谓的论文,却早已经被删掉或者查不到。而这些文章被撤掉缘于梁莹自己要求,因为被发现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那些文章已经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所以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文字”。

  这件事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也是可以凭空消失的,原来那些曾经带来荣誉、帽子、位子的抄袭行为是可以用一句“早年的错误”一笔勾销的。

  这些“早年的错误”打了谁的脸?当年那么多学术大咖看不出梁莹高产的论文几斤几两;事后不断被举报的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却如石沉大海;多名学生梁莹上课玩手机、早退、缺课,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是谁在背后一再支持她申请长江学者励计划,获得各种荣誉?梁莹是文字的者,是学术规则的者,那些容许、鼓励她的人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者不尊重自己的论文,不曾对笔下的文字负责,不曾对文字的阅读者负责,论文只是他们上位的“数据”,所以这些数据不需要时,被大刀阔斧地删掉也就不足为奇。科研工作者不尊重科研,没人想要创新、没人想要探索,科研只是他们的“工具”,所以这工具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随时调整方向、更改结论。

  就像梁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这样查,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说的没错。梁莹事件自然是一个特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偶然。一个梁莹一个学校的校风问题,更是整个学界存在的学风问题。

  这“早年的错误”若是不了了之,伤了谁的心?抄袭、垃圾文章成了著名学府的敲门砖,知名教授的垫脚石,这让那些诚实做学问、扎实写论文的人情何以堪?试想,如果没有早年间的那么多“论文”,这位老师如何能进入南京大学任教,如何能获得那么多项,又如何能在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如果这条道被广泛认可,以后是否会有大量年轻学者沿着这条道走下去?

  科学家们谈论科学时一直强调要对“不好的”动刀子,让它们无处遁形,才是对“好的”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如今看来,这条原则对整个学界同样适用——只有淘汰那些学术原则的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才有出头之日。

  

关键词:科技论文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