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贯彻“放管服”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多出高水平,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通知》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评价激励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分级责任担当机制、科研管理试点五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管理提出规划和要求。
8月1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在京举行特别论坛——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难点在哪?针对目前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各自看法。
“中国科技论文网站”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李志民首先抛出观点,认为绩效一词从工业管理、计件管理中来,事实上知识发现类、思想引领类、技术开发类等一些种类的科研难用“绩效”评价。
梳理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李志民指出,中国科技评价虽然还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主导的约束,但总体在朝着更加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在:前,中国没有科技评价,谁的水平高、科研经费给谁主要是行政部门说了算;后,中国逐步经历了同行评审、专家互评,到数量取胜,再到注重影响因子和论文单片他引次数等不同阶段,基本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准确,在一些评价活动中,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注意显性公平,评价结构不当;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科技评价等同于人才评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机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人情关系、本位主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中时有发生;对于“非共识”项目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等。
对此,他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注重实效的总要求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要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价和制度及科技评价专家库、尊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还要建立良好的科技评价等。
“今天的科技评价,部门、管理部门还是参与太多。如果科技评价超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机制,成为制定科技政策、配置科技资源和实施管理的工具,就容易使科研偏离本来的目的,异化成追逐利益的工具;学术评价也不能由出版商来主导,一本期刊年发表上百篇论文,事实上利用一个期刊因子不可能表征几百篇论文的学术水平。”李志民说。
例如,《通知》提到要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科技人才计划申报查重工作,一个人只能获得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陈文光担心,新的政策是否会导致化明为暗、强化层次,反而加重“帽子”问题。
《通知》还提到,要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明确设定科研项目绩效目标,项目指南要按照分类评价要求提出项目绩效目标。对此,陈文光谈到,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结果很多时候不可预期,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绩效目标或许很难设定。
“中国到了一个要做原创研究而不是跟随式研究的阶段,二者难度完全不同,原创研究需要自己设定问题寻找技术途径,研究效率大大低于跟随式研究。”陈文光说。
他引用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的观点,即“我们更多地要以花别人2 倍的钱办别人1.5 倍的事自豪,而不是以花别人10% 的钱办别人20% 的事自豪”。
他颇为犀利地提出,现在的评议很多是“钱学森式”的。所谓“钱学森式”,是指过去像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知识能力、科研水平皆高,能够胜任评审工作,但现在则很多是水平低的给水平高的评,因为评审人对评审项目未必有研究者那般清楚。因此,建立制度性评议能力非常重要。
翟冬青还,应当编织中国技术科学图谱。“究竟有多少科学、技术、工程、产品,范围是说得清楚的。现在各部委不是重复立项就是有的项目没人管,往往好管的大家都抓,热点重复立项,难管的都往外推。”他说。
对于和科研人员都深恶痛绝的学术作假问题,提高科研人员科学素养和科研诚信意识,开展全社会诚育是根本解决之道。但对于眼下频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专家也给出了强硬意见。
李志民认为,治理学术不端问题要像中央抓反工作一样,“老虎”“苍蝇”一起打,不能只是报道随后便不了了之;翟冬青则科研诈骗入刑:如果课题作假,可以诈骗罪量刑,评审者也要一同受到惩罚。秦勇老婆王芳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