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论文怎么写、文献如何选?学生这4个步骤让你全部搞定

※发布时间:2018-6-4 22:06: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仿效”并“学习”自己视为理想的他人的作法,以此为起点,可以说是文章写作的初期思的基础。工作也好,研究也好,创作也好,对任何人来说,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并不容易。我也一样,在博士论文主题确定前烦恼了很久,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决定。同时,也跑了无数次图书馆,读遍各种文献与论文,却难以最终敲定自己的论文题目。

  那时,我找了自己在的指导教授去征询他的意见。结果,他告诉我:“找出三本和你想做的研究主题相关的书。暂时就只读那三本书 。”当时我并未深思太多,直接就接受了指导教授的。只不过,心中还是有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只要读三本就好呢?”

  我借了与自己研究主题内容相近的三本书,反覆阅读之后,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在特定主题或领域中,往往有一种共通的「固定思考模式」。实际上,从我选的那三本书中,都能读到许多相似的知识和主题。我惊讶地发现,可以视为作者创新性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不管在哪本书中竟然最多只占一半的比例。换句话说,书中至少一半是学界既有的研究内容,而剩下那一半才能看出作者的创新性。

  不管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构思研究主题,每个人都想在其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性”。这种时候,大多数人或许都能想出崭新的,史无前例的点子、或作品。当然。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是,在创意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每个人采取的思考方法或途径则多半依循类似的模式进行。指导教授之所以要我读“三本书”,是因为读完三本书,就够我找出这种“固定模式”了。有了固定模式就相当于有了基础的模板,就能朝自己的理想的课题无限的接近。

  在思考新的创意或独创的观点时,模仿别人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最简单而基础的方法。日语中,学习这个字的语源来自“模仿”。过去甚至曾有过“仿学”」这样的词汇。正是如此,“效仿”并学习自己视为理想的他人思,以此为起点,可以说是思考的基础。

  在教育学上的模板,指的是模仿或学习具体思考技术及行动模式时的对象(多半指人,也可以是书籍等对象)。这里的模板,正是前面提到的“固定模式”。

  以从模板身上看到的思考方式或表达方式等技巧为基础,加以观察、研究、分析,找出值得学习的重点后,模仿其“固定模式”。这样的行为大致会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相信大家都曾因某人而出现“想成为某某那样的人”的想法。对象可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优秀教师,军人等……那么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通过分析相类似主题的文章,在自己观察得到的范围内,找出印象深刻,值得做为模板的对象从而确定你想要书写的基础框架。

  仔细观察模板的框架与写作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找出自己想模仿的“固定模式”。举例来说,那可以是对方想出新点子的流程、制作计划书的步骤、企划书的具体写法、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等等。

  以STEP2中找出的模板特征为基础,实地进行模仿,试着表达或行动看看。一再重复,直到学会其中的知识或技术。

  等到某种程度习得模板的固定模式之后,必须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性,重新编排整体。至于自己的独特性从何而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要素:

  “自己的内在要素”过去的经验、体验、靠学习得来的知识、已取得的资格执照、积极度、将来的展望……等等。

  总结来说,所谓模仿思考的“固定模式”,步骤就是先找到模板,进而模仿学习其基本思跟框架,最后自行加以改编,藉此创造自己的独特性。

  在实践这种初级手法时,最重要的是避免因过于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结果却把模板原有特征全部改掉的做法。因为,模仿模板的根基在于不只是为了学习对方的技巧,而是要理解模板的创意来源及写作价值。

  在我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时,直到最后放在手边的就是那三本书。除了在写论文时一定要有的对先行研究的式评论方法、设立假设的方法、研究的方法等关于论述的部分之外,包括论文的标题、章节的设定等论文框架,也全部参考了那三本书。不,或许应该说我模仿了那三本书的一些经典框架才对。不只模仿,我当然也加入了自己独创的内容,整体来说,还是完成了一篇新的论文。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在著述或者学术论文用来做为参考依据的书,在人之间称为“Source Book”。我还记得论文始终没有进展的同学急着找“Source Book”的样子。现在,我在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也会先对他们说“至少找三本Source Book来看”。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