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我们看到这条消息后也很吃惊,但一直没找到最初的来源。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统计,无论是发表数量,还是被引用次数,我国科技论文都在快速增长,但离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是撵不上的。”
根据该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美国论文数是中国的2.63倍,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就引用情况而言,2011年,我国论文被引用总量排界第七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值为10.71次,比上一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武夷山指出,篇均被引次数这个指标要谨慎使用:该指标值最大的往往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如百慕大,但不说明其科学水平高;日本的这个指标也低于世界平均值,但不说明日本科学水平低。
然而,与我国科研论文的进步相比,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显薄弱。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只有138种,居第九位,仅占总数8005种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我国这138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分别为0.904和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这说明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品牌。
不过,武夷山认为,对于SCI收录中国期刊数量较少的现象要客观地分析,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学术期刊的进步。他说,“2001年,我们只有67种期刊被SCI收录,而2010年有138种,翻了一番,进步非常明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里,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最多的。”
武夷山说,除了总体科研水平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科技期刊主要是为国内的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进入SCI这样的国际检索系统的期刊数量就比较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俄罗斯、法国等非英语科技强国身上。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
但是,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5000多种学术期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约为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供需之间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是造成‘非刊’、‘版面买卖’、‘论文中介’等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2011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海南海口“2·16”非法出版期刊案名列第二。经查,自2008年1月至案发,该团伙非法出版《中国教育研究》等假学术期刊诈骗钱款,共收取人“版面费”22486笔,诈骗金额高达1060多万元,案件涉及20多个省区市。
为了遏制期刊刊发质量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牟利行为,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撤销了4种学术期刊的出版许可证。
“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考核标准很成问题,把文当成了唯一的指标。为什么非得文才能毕业、评职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这种不合理评价考核标准逼着本来不需要写论文、也写不出论文的人去买论文、去抄袭,个别不负责任的学术期刊借机以“收取版面费”为由大肆,“结果学术期刊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名为学术期刊,其实毫无学术可言。”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且收费相当昂贵。比如,《美国生物化学会会刊》10页之内每页论文收75美元,超过10页每页收150美元,彩图每幅收300美元;《欧洲生物协会会刊》每页收费242美元。“但是,国外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和国内‘给钱就发’的版面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外许多严肃的学术期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高价聘请相关专家对准备采用的来稿进行审核,版面费很大部分是审稿费;而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只管收取版面费,根本不管内容质量,成了生钱的工具。现在一些期刊不断出、扩版、压缩字号,为什么呢?每一页都是钱。”陈力说。
“如果学术期刊都市场化了,这种‘给钱就发’的期刊必然会因质量而被市场淘汰。”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宏说,国际大牌学术期刊,几乎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即便质量再差也能活下去,因为总能从主管部门得到补贴。”
现在,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研究首先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稿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例如,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收到的中国量为3000多篇,是来自英、法、德三国的量的总和。
“一般来说,作者肯定希望发表在影响大、便于同行交流、发表周期也短的期刊上,这也正是国际期刊相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处和优势。中国科技期刊自身对重要科技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期刊相比,整体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作者首先会选择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就很容易理解了。”武夷山说,“这就好比一部电视剧,你是愿意在上首播,还是在地方台上首播?道理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稿源外流的重要原因。”肖宏说,很多国内的科研院所都,凡是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获金,都比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优厚。这种导向自然促使论文外流。
稿源外流不但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难以获得高水平论文而提升质量,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损耗。“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做出的科研发在外国的期刊上,我们要搞研究,离不开这些期刊,还要再花钱买回来。”肖宏,国家可以出台,要求那些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在发表论文时,有一定比例的论文要优先发在国内的期刊上。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署长柳斌杰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启动学术期刊的体制。目前,《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不久即会出台。
作为学术期刊体制的先行者,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转企已经2年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科技期刊为主营业务的出版企业,旗下现有学术期刊260多种。
总经理肖宏说:“这两年的实践证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并不。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有利于办出大刊、名刊。”
肖宏说,改制前,编辑们只关注把刊物办出来,至于读者买不买、看不看,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有一次,他给主编们做培训,要求统计一下近三五年内期刊上零引用率的论文的数量,结果令所有吃一惊——零引用率论文所占比重平均都在50%以上,多的甚至达70%至80%。“也就是说,这么长时间,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引用过。这样的论文在知识创新上的价值就是零。”肖宏说。
转企后,刊物最大的变化就是贴近市场、注重市场。为了抓住一流稿源,肖宏要求编辑加强和科学家的联系,深入到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一线,为科学家们做好服务工作。有了好稿源,刊物质量自然就上去了。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系列期刊为例,改制前,两家期刊合计每年只收到4000多篇论文,逐步陷入缺少优秀稿源的尴尬境地。经过,两刊连续两年收稿量超万篇,平均录用率为24%;海外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国际作者发文240篇,占9.6%。
选题上的创新也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创刊不到一年的《亚洲两栖动物》只出版了4期,就被SCI收录。这本期刊不但内容独特、学术质量高超,而且装帧设计极富美感,封面是手绘的动物图像。
不过,在学术期刊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由于我国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刊号成为稀缺资源,各研究所、大学、学会、协会、医院等不管有无条件都争相主办期刊。结果,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局面,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南方某省有两家科技期刊欲加盟中科期刊,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是中科主办可以,刊号必须留在当地,而这与现行相抵触。
肖宏,主管部门要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扶持励机制,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同时,建立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扩大学术期刊的国际力和影响力。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