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承林,自2000年以来在顺德区启智学校任教,从事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学工作,现任该校副校长。他带领教师团队研发中重度智障儿童课程,编写了60多万字的校本课程,填补了我国中重度特殊儿童教育教材的空白。2007年,申承林被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赴京参加了在怀仁堂举行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大会上作为特殊教育教师代表发言。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获得专项经费支持。
8月5日,顺德区启智学校(下称“顺德启智”)副校长申承林带着学生到云南昆明参加2019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足球联赛,为期5天。“学校组建了足球队、舞蹈队等,这些已成为学生日常活动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尽我们所能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接纳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申承林说。
虽已担任管理岗位,申承林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19年从未离开特殊教育第一线。“学生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融入社会,这种获得感与成就感不亚于带出考上北大的学生。”申承林认为,对特殊的孩子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活得有,让社会不同个体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和尊重,满足家长、学生和社会对特殊教育质量的需求和期待,推动整个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是他不懈奋斗的终身课题。
特殊教育一线日,顺德区启智学校门口开来一辆货车,车上载满一束束鲜花。“哪个老师订了这么多花呢?”正当申承林纳闷时,学生小洋(化名)的家长上前打招呼。“申老师,小洋即将工作岗位了,我们没什么你们,想给每位老师都送一束鲜花。”小洋妈妈笑着说。
“孩子的父母是开花店的,可以看出每束花都是精心搭配过的,当时我们都很。”申承林说,在之前进行足球训练的过程中,也有家长拿很多水果过来给大家。每逢教师节,会有一些毕业了的孩子向工作单位请假回校找老师聊聊天,谈谈近况。
2000年9月,申承林从陕西师范大学特教专业毕业来到顺德启智教书,当时,他也有过一段长时间的困惑。
和普通教师不一样,申承林担任一个中重度智障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智商不足的1/3、说不出完整话语、生活需要别人照顾、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同学和老师的特殊孩子。
“哪怕只是教他们1—5这几个简单数字,我也可以很长时间不用擦黑板,因为他们很难记住。好不容易了他们‘男’‘女’两个字,但是在带他们上洗手间时,他们还是不懂是什么意思。梦见亲人生病”最初的一年多,挫折感让申承林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读这个专业这么久,竟然在实际工作中看不到效果,那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智障学生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专业化教育?这也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超到顺德启智后给老师们提出的课题。在他看来,智障孩子跟普通孩子有着质的差别,针对他们的课程设计也要有质的区别。一定要从中找到一条,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理论与具体实践模式。
从2002年超带着特殊教育新课程探讨来到顺德启智至今,该校对特殊教育专业化一直不断思考和完善。如今,尽管在教学中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老师们已经知道针对不同情况可以用什么方式帮助孩子们成长,相信通过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孩子的家庭,改变智障孩子们的人生轨迹。面对职业问题的真正化解,在责任感之外,老师们也找到了专业化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不久前,20岁的阿玲(化名)回母校探望老师。前两年从顺德启智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到顺德大良的一家麦当劳工作,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得知她的近况,申承林高兴地为她鼓掌。
“刚入学时,像阿玲这样的孩子各方面表现并不突出,语言和行为都存在障碍,毕业之后他们能够找到工作,融入社会,这种获得感与成就感,对我们而言真的不亚于带出考上北大的学生。”申承林说。
“特殊教育选择了我,我又选择了特殊教育。”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获得职业成就感,并能从中找到快乐、价值和意义,申承林说,这份职业让他有机会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2008年,申承林学主任升任学校副校长,在管理学校事务的同时,还要兼顾一线的教学工作。“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是不能脱离教育一线的,要能够落实到实践中才真正管用。”申承林说。
近几年来,因为自己有教学任务,平时行政事务也比较多,申承林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通过做助教,在课堂中给师做面对面交流,且每周都有一次跟结对师面对面进行教案探讨、提供批改的固定交流时间。
作为一所综合型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顺德启智主要招收听障、中重度智障两类儿童。学校以“培养在社会中有的人”为办学旨,提出“特殊教育是职业行为”,让特殊儿童能够在社会中、自立和发展。
从不断研究和亲身体验中申承林明白到,虽然和普通老师一样都是教书育人,都渴望“桃李满天下”,但特殊教育老师们的不同在于,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
“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是一个高压群体,老师跟学生之间难以进行交流和情感互动;老师们的办公室基本都在教室,一般只有开会才有机会聚到一起;教完一届孩子,可能这些孩子毕业后就叫不上你的名字。”从困惑中走出去的申承林,正在做的也是希望帮助老师们建构一种成就感,凝聚共识。
学校开办以来,顺德启智校长梁敏仪提出要办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工作安排,申承林担任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负责统筹学校课程开发。历时16年,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60多万字的校本课程,填补了我国智障教育领域的研究空白,并在广东、湖南、四川、海南多地特殊教育学校实验推广,得到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2004年以来,申承林通过、报告等方式,特殊教育的专业,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专业化做出不懈努力。2007年,申承林被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赴京参加了在怀仁堂举行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大会上作为特殊教育教师代表发言。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获得专项经费支持。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顺德启智在特殊教育领域已经走在前列。但是在我接触这个专业的23年时间里,跟孩子和家长的接触沟通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特殊教育需求和期待,而这种需求与我们的现实状况还存在较大落差。”申承林表示,这常常让他不自觉产生一种紧迫感,希望形成一种共识把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所有职业当中,只有教师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书育人,特殊教育本身是社会文明的一扇窗口。孩子们有书读之外,能不能把他们教得更好一些?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去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人去做大量学习、研究和实践,怀着紧迫感和感把它做好。”申承林说。
为了当好全体智障孩子的“爸爸”,2013年,申承林做了一个决定,脱产1年到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他研究的课题便是“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
“读博于我而言,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是让我有机会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去了解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如果没有接触这个领域,申承林怎么也不会去关注和研究一个人到底是怎么学会说话、怎么学会双脚交替走、怎么形成丰富的表情等种种习以为常的现象。
“现在,智障儿童的意识是怎样建立和丰富的,是我和老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每天观察我的学生,在思考和发现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我对生命个体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并在不断探讨着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秘匙。”申承林说。
鲜有人知的是,就在读博前不久,申承林可爱的儿子出生了。然而,由于平常工作太忙,今年又即将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在工作、家庭和学业之间,申承林常常忙得顾不上休息,难有时间照顾家庭。
“读博的学业压力很大,需要利用成片、成段时间进行大量研究和文献阅读,经常等孩子晚上11时多睡下了我才开始看书,早上6时多又要起床去上班。所以家庭上都是妻子照顾得比较多,现在孩子读小学了也基本都是妈妈接送,我很难抽出时间顾及,觉得挺的。”申承林说。
让申承林欣慰的是,作为社会文明的一扇窗口,特殊教育越来越得到和社会的重视,资源分配、家长观念在发生变化,社会接纳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今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在申承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义务教育意义重大,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显得更加重要。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大时代背景,对佛山而言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好机遇。致力于专业方面的不断系统化建设,将学校整体进行加工,作为全国专业方面资源为大家所共享,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也是申承林正在做的一件事情。
“作为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窗口,佛山特殊教育发展走在前列。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让这里不仅成为教育学生的校园场所,也成为整个特殊教育专业、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输出。我们希望带领老师们一起完成这件事情,成为在广东乃至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引领者。”申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