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在中前行。虽然很多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面对这些许多老师都有满肚子的委屈和无奈。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前教育中的花头太多了,老师不知道课该如何去教,二是,老师整天以埋头以考试大纲为准绳教课,对整个语文的教学状况完全不知情。如此封闭性的教学,怎么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干预,造成某个阶段所有学校关注的全是教学内容,某个阶段所有学校关注都是教学过程,再过一个阶段,所有的老师又全部研究作业设计。所有的老师几乎同时成为了标准的“操作工”。我们现在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教师本身就要首先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不是标准的工业化大生产,谁都不能代替老师的创造性劳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和的干预,以生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教学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时还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彼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小组讨论中,某个小组要想让其他听明白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他就要准确的组织语言,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没有了语言沟通的障碍,学生就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给自己的思想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创造性思维。
课文《奇妙的克隆》讲述了克隆的概念以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英国PPL公司克隆出了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一只母羊就相当于一座制药厂。那些濒临的动物也可以依靠克隆技术得以。克隆羊“多利”问世后,不少人把目光转移到“克隆人”来,比如克隆人类的器官,等到器官出现问题后,就可以进行更换,人就可以继续。“克隆人”一个比较的问题,它可以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关于克隆的利与弊,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克隆利大于弊,科技是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克隆在稀有动物和医学方面有着很大的使用价值。如果我们成功的能够克隆出器官,那么贩卖人体器官的黑市就没有了市场。另一部分同学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克隆弊大于利。克隆有悖于伦理,克隆打破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克隆产生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一个病毒,就可能导致整个克隆群体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打破了固有思想的局限性,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来源于生活,初中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创新的机会。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在学习《社戏》时,让学生搜集关于社戏的历史,社戏的艺术形式以及社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考的机会,不但能提高自学能力,还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再比如今年街头的共享单车成为每个城市的一大亮点。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去离公司较近的地点外出办事的人们,走太浪费时间,坐公交的话,也需要等待,共享单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但总有一些不的人们,它们故意单车,有的将车座卸下,有的将车圈摘了下来。这些社会现象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关注、关注生活,激励他们为和社会问题献计献策,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中最为缺乏的一种教育意识。然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用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付长增,李随芹.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3)
【2】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杨凌军.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
曾伟,现任教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明德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17年。曾在刊物《读与写》、《语文教育》、《语文报》、《湖南教育》等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文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论文竞赛获。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