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们可以用素质教育作为一句口号来刺激我们补充现实教育中的缺失,但应试教育在当下的中国,甚至可以预见的将来,依然是最为可行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无论是,校方,还是普通学生自己,都鲜有人真正知道:当你们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你们在谈论什么?
空泛而无内核的素质教育,很难作为指导思想。但是现实中,人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对这一点没有正确认识的话,就无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体两面。甚至在很多父母眼里,素质教育和内涵已经跌落到了,琴棋书画,课业减压,小班授课,双语顶呱呱。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学生,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学校根本无法给予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在学科外领域给予各种兴趣培养,毕竟我们的高考并不包括琴棋书画和小语种,在这些方面提供教育会极大浪费现有的师资力量。同时在不增加习题训练甚至减少作业压力的前提下学生在考试中的竞争力,毕竟考的东西还嫌分数低呢,还会在不考的东西上花时间?补习班的出现,就已经部分解释了这个问题,补习是因为学校教的那些升学会考的东起来就已经很吃力了,而兴趣特长班并不能帮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诚然,总有学生基础教育做的好,在考试中总能轻松拿下高分,还有余力去学各种才艺,做各种兴趣和义工,游遍中国写游记等等,并认为自己的这种额外优势应该为自己的升学优势,也就是说应该纳入高考中考的考核标准。
而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这些优势的获得有什么成本,当然有成本,这依赖于父母的资金投入,游学不需要钱?弹钢琴不需要钱?学二外不需要钱?听演奏会陶冶情操不需要钱?不需要钱就有鬼了。在理想中的将这些单项列入升学考核标准的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收入和阶级会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竞争力上,那么,穷人家的孩子怎么办?我并非觉得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中,父母的收入和阶级就不会影响孩子的竞争力,依然会影响,在社交中,在信息的获取上,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然而,它至少了在高考这个关键节点上,把各个阶层的孩子拉到一个近似的起跑线上。纵然你游遍千山万水,通晓八国外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都没用,只要你还想进入北大,依然需要和农民工的孩子坐在一个考场里比拼科学发展观和线性函数。也许在进入社会后,他们依然会由于家庭的平庸而在信息和人脉上居于劣势,但是只要还在学校里,制度就不应该他们和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公平竞争的基础。有人说,高考制度是中国社会公平的最后一块阵地,我个人看来,此言非虚,也许夸张,但是并不。
退一步讲,现在的高考也只是相对公平而已。户口上比山东浙江的学生容易多了。这样看,高考早就不是完全公平的制度了,那么,你还想给这已经不公平的制度添砖加瓦么?高考制度的优化,最根本的基础是教育资源的充沛,等到重点高中都有能力配备二外乃至小语种老师,中国的教育资源匮乏的压力也就得到了很大缓解。就有更多的余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给予学生更多所谓的素质教育,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不提倡过多将这种不能量化的项目加入升学标准里。试想,你在工地打工的父母省吃俭用给你买了大摞的题,争气的你不负众望考出了高分,然而招生官指着一个比你低两分,穿的人模狗样的小四眼跟你说:他钢琴十级,参加过川藏骑行,出过两本游记,他素质高啊!这里面黑箱操作的空间,要多少有多少。
一考定终身兴许过于严苛,然而分数线定却是不能的底线。如果素质教育模糊掉了这层底线,那么对于这种素质教育,我们反而要保持。教育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向都是阶级流动性的阀门,然而其中也不乏阶级固化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