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境遇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无形中影响了家庭之间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困难家庭的重点关注和扶持,以及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用为了学费理由而和大学失之交臂,也使特殊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比例逐年增加。大学校园是而奔放的,它是大学生们体会青春和的地方,也是社会的一角,也会让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体会到成长的代价。因此他们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理由越来越为高校教育者研究和关注。
大学校园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学习虽是学生在校的基础任务,但已不是全部,他们需要在这四年间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理由,如何面对成长的挫折。这时候学生之间的认同和肯定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的,还包括了个人能力,而经济能力恰恰是个人能力中最先体现出来的,因此在面对家庭富裕的学生时,特困学生会自然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以至于越来越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征多数产生于性格内向的特困生中,当然在自卑的同时,不可避开的会产生嫉妒他人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会坦然在心理承认,心理状态趋于平和自动为羡慕,人际关系一般。还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则会愤世嫉俗,埋怨不公,或伴有激进行为,不被同学喜欢。
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普遍比较早熟,可能生活的重担让他们过早的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境虽然贫寒,但不能接受嗟来之食,他们小心翼翼的着自己的自尊,对他人伸出的友爱之手,有着潜意识的防备心理,就像一个刺猬,常常让想要帮助他们的人不知所措,这时的特困学生是脆弱的。这种心理特征也多数发生在大一的特困学生身上。
有的特困程度不严重的学生心里清楚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怕别的同学看不起自己,没有人肯做自己的朋友,心,于是隐瞒自己的实际条件,不对人言,不申请特困补助。面对学习和人际活动需要的,只能回家跟父母要,造成父母沉重的生活压力,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出现较少,但每一例都很严重,甚至学生只有要钱的时候会打电话,其他时间根本不跟父母沟通,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一样。遇事逞强不服输,自尊心很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