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指出,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引领”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报告。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的客观反映。中国贡献将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习总指出,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引领”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报告。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的客观反映。中国贡献将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习总指出,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引领”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报告。这不仅是中国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中国以更加自信和进取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标志性信号,是中国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的客观反映。中国贡献将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实减排承诺,与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类赖以的地球家园。
回顾过去,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从未停歇。2009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20年单位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年6月,中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新蓝图,提出2020年—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实现径和政策措施。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落实。2018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一带一”为依托,为推动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同时致力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在全球绿色“一带一”,通过绿色资金和技术投资,推动沿线国家经济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一带一”涵盖的地区拥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世界商品贸易的三分之一和世界P总额的三分之一。该一旦顺利实施,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可以预见,中国在绿色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将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领者。
考虑到沿线国家的气候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应当设计一个绿色低碳的“一带一”。一是避免因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而造成沿线国家污染和碳排放激增;二是促进绿色低碳的经济国际化和贸易化;三是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引领沿线国家节能减排,实现“一带一”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当成为绿色“一带一”融资的示范性机构。“一带一”建设所推动的绿色发展,不仅惠及发展中国家,而且惠及发达国家;不仅惠及参与国,而且惠及整个世界。
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日本名古屋大学于2010年联合成立的,致力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研究的国际化智库。《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作为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旗帜产品,自2011年发布以来,以研究内容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客观性,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每一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报告》都聚焦一个热点议题,集合国内外学术机构的研究力量,为中国和世界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有价值、有深度和有营养的分析和。
2017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主要聚焦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是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大幅受挫,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动荡不定的历史关头,对中国面临的新角色、新定位和新格局给予的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读。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和贸易化的受益者和碳排放大国,应当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贡献。报告认为,大国的地位、历史的潮流和发展的,把中国推向国际治理的前沿,中国愿意也有能力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起到引领作用;中国提出绿色、低碳“一带一”的逐步落实,不仅是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又一大贡献,也将极大地促进新一轮全球化发展。与此同时,报告在全国碳市场之际,对如何增强碳市场活力、健全碳交易保障制度、探索更为完善的碳价机制等提出有益的政策参考。报告提出,要结合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构建自愿减排碳交易机制,增强碳市场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合作平台和制度保障。我国要积极探索碳价机制和碳市场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积极的引领性作用。企业要全球低碳发展和碳价机制的发展趋势,借助国内碳市场发展的机遇,打造自身低碳竞争力。要积极推动和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在成功发布“低碳发展报告”的同时,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
第一,在碳市场即将启动之际,2017年3—9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联合环交所和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对市居民的碳排放支付意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调研,并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多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将对我国启动的碳排放交易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参考。
第二,在中国充分融入全球价值链,享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从价值链的视角切入,将绿色发展和环保的融入到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之中,率先提出“绿色价值链”概念,并积极推动这一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积极绿色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国际通行意义的绿色价值链。2017年12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联合国署(UNEP)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共同开展清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建设培训、推动绿色价值链的研究及高级别政策对话、促进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实践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作为这一合作的重要执行机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将全面绿色价值链领域的研究工作。
第三,针对当前低碳经济研究过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缺少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的现状,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展开了低碳工业园区的研究,并发表了高影响力的研究。与东英吉利大学合作,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要将企业异质性加入到隐含能源转移的研究中,并已经在数据库建设、模型构建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2010年到2017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作为报告的主编,我对社科文献出版社一直以来给予的大力支持表达最真挚的感谢,并将与薛进军教授一起,带领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这支国际化、跨行业、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不忘报告创建的初心,砥砺前行,贡献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秀系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根据其在2018年1月18日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的致辞整理)测试你的前世今生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