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更关注“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注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有关感情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形成坚强意志力与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并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包括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喜等民族英雄事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等。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近代史,其中不乏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人物故事等方式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坚强的品质。
通过对历史的系统学习能让初中生逐步了解国情,一碗面拐到美艳妻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立下远大的志向,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会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长期下来对不同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合理的感情倾向。这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能逐渐使人格得到健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初中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初中历史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正是形成良好课堂关系的基础,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2]。初中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人处世、甚至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并做出不同的反映。有的比较积极,有的则比较消极。部分学生会将这种反映带到课堂上。对老师有好感的则学习兴趣较高,对老师也很认同。对老师有恶感的则毫无学习兴趣。对此,历史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对自己有看法的学生,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找到彼此的矛盾点在哪儿,消除隔阂。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产生健康的情绪,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打好基础[3]。
历史是一门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鉴于篇幅有限,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不少历史事件与人物均是作了简单的描述。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这要求我们应努力挖掘学习素材,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教师可利用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方式呈现各种史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历史情感体验[3]。要达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并合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心地投入其中,要以情动情,用自己的去点燃学生的,进而在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鲜活、形象、具体的情境能有效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历史具有过去性与不可逆性的特点,学生不能直接,也不能重复验证,感觉与历史很疏远。为此,历史教师可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影片、历史音乐、历史图片等素材,再通过多创设一个史实情境,从而缩小历史与学生间的时空感,也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先为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忧伤而充满怒愤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了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员的悲愤情感。又如,在教学红军长征内容时,节选了《万水千山》这部影片的一部分,为学生播放。通过观影后学生们看到了对红军的围剿,也看到了长征途中红军在重重险境中的乐观主义。同时,引导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学习是当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能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历史教师应鼓励初中生在合作学习中充满热情与,突出主体性[5]。同时,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进行“情感投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千差万别的。要想让历史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互帮互助,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习惯。同时,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成就感,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比如,在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民族英雄,也更希望学生能通过笔者的,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备课时笔者利用网络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英雄事迹。在课堂教学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斗志的意境。然后结合图片、文字等方式了英雄事迹。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老师刚才的,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纷纷答道:“我们要向英雄们致敬!”,“我们要向英雄学习,长大了也要为祖国贡献力量,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以情动情、以情育情的方式,在融洽而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评价属于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白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予正面的评价,学生会增强学习自信,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给了负面的评价,学生极易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此外,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对于有错的学生也要以鼓励为主,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习信心。
总之,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概念,均属于完整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将情感教育有机渗透到其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育的素材,包括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喜等民族英雄事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等。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近代史,其中不乏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人物故事等方式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坚强的品质。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