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情事1947年出生于荆林的臧立本原本是一名农民,1977年恢复高考后,30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大学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也正因为这个“转折”,了臧立本35年的教学生涯。
35年带了省丹中10届高三毕业班,发表论文200余篇,退休后每天做数学题时刻保持教师本色的臧立本这样说
1947年出生于荆林的臧立本原本是一名农民,1977年恢复高考后,30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大学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也正因为这个“转折”,了臧立本35年的教学生涯。第35个教师节前夕,臧立本获得了我市教育荣誉。
1966年臧立本高中毕业,之后在老家荆林种了十年的地,当他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离考试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凭着“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坚定,臧立本充分利用了这一个月的复习时间,顺利考上了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臧立本被分配到省丹中任教,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生活几乎被数学、教学占满。“每天都是到校门两点一线的生活。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花在了和教学相关的事情上。”臧立本说,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常态,课余时间他都是坐在教师资料室里,一边广泛阅读,一边认真记着笔记。即便是平时节假日和寒暑假,他也是在、笔耕中度过,连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很少有时间顾及。
“那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务必尽心尽力把学生培养好。”臧立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还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记入备课本,以供今后教学时借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臧立本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有十几人,数学平均分105分(满分120分),超过江苏省平均分近30分,他带的10届毕业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35年的臧立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教学热情。面对学生,他热诚,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1997年5月在《数学通报》上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稚化艺术》是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特色。“稚化就是放下老师作为教授者的姿态,和学生一样保持求知者的模样,一起探索、学习数学知识。”臧立本浅显地解释道。
如果教学也讲究“匠心”,那么在臧立本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以前没有电脑输入、网络查询,他凭借多年的教学体会、独特的教育思维,从自身所教的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手写完成了几百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性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30篇,出版专著《高中数学教育艺术》。每一篇论文写好后,他都会把论文的、发表等情况汇总到专门的笔记本上,时间、篇名、发表期刊等都记得清清楚楚。
论文“高产”的臧立本,曾经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28篇论文的撰写,相当于每两个星期就写一篇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臧立本被评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所带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3年荣获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二等,2006年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面对获得的荣誉,臧立本表现得很淡定。72岁的他表示,不管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他都是以“教师”的身份认真地过着每一天,“数学是终身爱好,教育是终身事业!”
2007年至2012年,臧立本被学校返聘;2012年至2016年,他又被市教师学校特聘;2009年至2013年,受教育部考试中心邀请,他参加了全国高考的命题工作,受聘担任五所中学的教学顾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臧立本以来的座右铭,也是退休后他数学教学研究的准则。古稀之年的他每天做八道数学题,所有的演算过程都清晰地写在纸上。“对于他来说,打草稿的纸比钱还宝贵!”臧立本的老伴笑称,口袋里少100元钱他不紧张,但少一张写过的草稿纸就会着急半天。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臧立本的板书也十分精美,现在他手写的草稿也堪称“书法作品”,不仅字迹清晰、解题思清楚,而且整体感觉犹如板书的“纸质版”,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臧立本最后表示,教师要重视师德,爱国爱教,爱生敬业,只有苦练教学内功,提高教学艺术,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